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王晖随笔系列(8)
知青履历
知青履历
  三亚天涯海角景区出口处,有一爿小小食品排档,仅数节橱柜、几张台面和十余把椅子组成,名字却豪壮雄阔:“集味坊”。
  除售椰子、火龙果、芒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和各种饮料外,它还兼卖烧烤、水煮海鲜及煮玉米棒、蒸椰子糕等小食品,游客步出景区,多在此纳凉小憩,并顺便作一些饮食补充,生意因此极火。其中有一款蒸木薯,剥去外皮,切成三四寸长一节,形同削皮后黄白相间的甘蔗棒一般,挤挤拥拥地窝在竹屉中,腾腾冒着热气。旁边挂着一张推介单,文字简练而不失风趣:
  蒸木薯
  本地人称:山根根;又名:知青履历。
  口感:粉、滑、微甜。
  很多词汇产生,皆有其特定背景。很难想象一名粗通汉语,却对中国历史几无知晓者,竟能准确体味在中国特定时期产生的一些词语的深奥内涵与丰富外延。提及“下放”、“上山下乡”之类词语,今日的青少年或许会有几分陌生。倘若你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内生活过的人们说到“知青”二字,这种隔膜感就决然不复存在,或许,还会瞬间引发藏匿在其心间的一段追忆或万端感慨。即使如我这般由于年龄不足而失缺“知青履历”者,少年时代,也耳闻目睹了发生在亲戚、邻居和好友家庭的诸般“知青履历”故事。既能替特普通的蒸木薯起上一个如此别致的名字,起名者想必也有过一番异常难忘的遭际吧?
  见我在摊前盘桓,年轻的男摊主走过来,闲聊获知:他是湖北黄冈人,商校毕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来海口,在这人潮如流、寸土寸金的地段摆摊淘金。至于推出蒸木薯销售,则是其姑母、姑父的创意,他们是在汹涌的“知青潮”中,弃别亲人与故土,来这漂浮在中国南海上的热带岛屿插队的“有志青年”。蹉跎岁月,清苦年景,蒸木薯是他们完成繁重农活后的主要食品——虽非美食,却能果腹充饥。口感上论,他们未必喜爱这味食品;理智上看,他们却不能不感激这款救命之物——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侄子的摊铺开张时,做姑母、姑父的特为荐上蒸木薯,并附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知青履历”。结果,在一个年龄段的食客中,这食物特结善缘。不出所料,在这毫不起眼的数寸长蒸木薯内,确实蓄藏着一段人间故事,凝结着一重人生喟叹。
  看到许多中年食客在啖食蒸木薯,我也掏钱买了一节,咬上一口,味觉并非如推介单上标明的那样适口,只是酷肖蒸土豆,粉淡寡味而已。可它却分明引起了眼前这么多食客的兴致,一个个均嚼得津津有味,大约,他们不是在咀嚼蒸木薯,而是在回味一段深铭脑际的人生履历:知青履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