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时代记忆
永续不断的知青文化
永续不断的知青文化
  知青,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一群上山下乡的中学生的称谓。自从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便有了“知青文化”这个产物。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给人民日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写的编者按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此后,1969年到1976年,28000多名北京知青在最高指示下来到遥远、贫穷、落后的西北黄土高原——延安插队落户。在看到延安农村恶劣的生活环境之后,这群北京娃很快便从迷茫困惑中平静下来,他们忍饥受饿,驮水打柴,懂得了衣食之难;从春种夏锄秋收冬储的农事活动中,感受到了稼穑之苦。他们在这广袤贫瘠的黄土地上以顽强的意志闯过三关,谱写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上山下乡那段独特的岁月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不管今天以何种眼光看待,都已沉淀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影响着他们一生,形成了永续不断的知青文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华正茂的北京娃长成了延安人。他们在插队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影响着淳朴的陕北老乡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们教老乡理发,刷牙,讲卫生;当村官,推行村务公开等;他们积极创办窑洞小学,办识字班,教农民学文化;北京知青向老农学习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向他们传授科学技术,帮助老乡增产增收,带领乡亲修梯田,淤地坝,创办沼气池;他们争当赤脚医生,创办合作医疗站,自己种植中草药,制作药品;他们风华正茂,吹拉弹唱,能书会画,让陕北庄稼人领略到京城文化的丰富多彩;他们创办广播站,给老乡普及普通话;他们组织足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等丰富延安人民的文体生活……
  从七十年代起,北京知青通过各种方式陆续离开插队村庄,走向社会。但是知青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中断,反而愈演愈烈。
  如果说插队时的知青文化是基础文化,是知识、文明、卫生的普及、宣传和推广,那么,当今的知青文化则是进入了创作阶段。延安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知青文化研究,先后编辑出版有关知青的书籍。近年来有关知青歌曲、知青回忆录、知青联谊会、知青艺术团、知青影视、知青报刊、知青展览也如雨后春笋相继亮相,掀起了知青文化的高潮,后知青时代已悄悄走来。
  当年的知识青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既熟悉城市又了解农村,他们已成为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主旋律文化的代表者,甚至可以说对全民族的深刻反思和思想解放都可以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延安的北京知青是所有知青群体中的一个缩影。相信这个群体之后可以留下更多知青的足迹和精神财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以激励后代在历史中思索人生,在榜样前汲取力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共创和谐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