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1日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73)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73)
  五月二十三日,玄奘设斋供众,将生前所有财物布施一空,他对所有在场的弟子说:“我这毒身我已经厌恶了。我在世间应该做的事也已经做完了。既然不能久住尘世,那么就让我速速归去吧!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我发愿,能跟大家一起往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侍奉他。等弥勒菩萨下生时,随他下生,广做佛事,以成就天上菩提。”
  二月三日,玉华宫上奏朝廷曰:“法师因损足得病。”二月四日深夜,前来探病的明藏禅师,问道:“法师是不是已决定得生到弥勒佛净土?”
  “得生!”这是舌吐莲花,译经无数的一代高僧玄奘,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两个字。
  此后,玄奘便不饮不食,祥怡寂然。明藏法师轻轻拈取新棉细丝,小心翼翼地伸到玄奘鼻孔下观察,几乎看不出一丝动静。
  二月五日半夜,汉传佛教的伟大奠基者之一,一代高僧玄奘,安然告辞人间,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享年64岁。
  大师离去,举国悲戚。高宗李治接到噩耗的第一刻,大放悲声,说:“朕失国宝矣!”他不胜悲痛,以至于罢朝数日。嗣后连发两册诏书,安抚寺院,处理善事。
  李治皇帝亲自安排了玄奘的葬礼。玄奘的遗体运抵长安,暂时安置在慈恩寺的译经堂。他所翻译的经书,也全部交付慈恩寺保存。《三藏法师传》记载,遗体停留慈恩寺期间,长安城的僧侣及百姓前来吊唁,每天达数千之众。而他的葬礼,前来送行者竟达100多万人,大家齐聚白鹿原为大师送上最后一程,长安城因此成为一座空城。
  根据玄奘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安置在长安城东边,位于灞上的白鹿原(那时叫狄寨原)。白鹿原地势较高,距离长安城又很近。据说,唐高宗从皇宫的高处,因望见玄奘的坟墓而经常伤心。5年之后,高诏皇帝下降,将玄奘的遗体迁葬于长安南边的樊川。
  樊川地面秦岭的一条山腿上,向阳一面有一座寺院,叫兴教寺,亦是大唐王朝的护国寺之一,所以又称护国兴教寺。“兴教”二字一说系唐太宗所题,一说系唐高宗所题。玄奘就静静地头枕青山,脚踩灞水,安息在那里。玄奘的玄利塔在院子中央,在玄奘塔的两侧,埋着他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侧,他们是玄奘衣钵的传人。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即空宗)。
  玄奘圆寂后,法相宗分别由窥基和圆侧发扬光大。窥基是西域“于阗国”王室的后裔,而圆窥是朝鲜半岛“新罗国”国王的孙子。今天,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法相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流派。
  而在玉华宫肃成院对面的山谷间,至今还成长着两棵高大的菩提树,据说,这是玄奘当年从印度带回来的菩提树籽,在这里种植而成。而在经堂中,有一处佛足印,据说是玄奘从当年释祖寂灭之地,拓印下这佛足印,然后复制成雕刻安放在这里的。玄奘圆寂时,端坐的身子就恭向着这佛足印。
  第一百零六颗念珠。三朵云冉冉升起,借助风势,在空中排开,漂移,最后在天空的中央相遇。这是伟大的相遇,自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降甘霖,为赤县神州带来一场倾盆大雨。这大雨润物无声,进入这个东方文明板块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社会的最微小的细胞——每一个家庭中。
  “大云出山,润及万物。明月在水,了无点尘。”这是镌刻在太湖边上一块风景石上的话。偏安一隅的大宋王朝,它的都城临安就在左近。
  儒释道三教合流,在大宋王朝时代得到最后的完成,或者换言之叫彻底的完成。这是三大教派妥协的结果,彼此包容和相互吸收的结果,为自身立足、生存、发展而必须采取的结果。三教合流,老子像、孔子像、释迦牟尼像,他们甚至被供奉于同一座神庙,共同承担起辅佐皇权的使命,立戒立规、教化众生的使命,佑护万千生灵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