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译经团队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名叫辩机。我们看玄奘的译经人员名单,知道在朝廷征召之前,这位僧人是大总持寺的和尚。皇皇大作《大唐西域记》,就是玄奘口述,辩机笔录的。该书完成后,辩机在书的后边,附缀了一篇夫子自道,从而令我们知道了这些事情。辩机的文字,笔力遒劲,沉雄,文采斑斓,当时当是一等一的高手。据说也深得玄奘器重和倚靠,想让他成为衣钵传人。可惜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和尚,被誉为玄奘的九位缀文大德之一的辩机,后来因为与高阳公主私通,名节不保。世事难料,由于玄奘与皇室经常往来,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内室,这样辩机认识了唐太宗之女、以在长安城中放荡与刁顽闻名的高阳公主,于是有了奸情,后来东窗事发,不谙世事的辩机被腰斩。
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继承帝位。李治的皇后,正是日后威震大唐的则天武后。公元652年,玄奘上书唐高宗,请求在慈恩寺营建一座佛塔,用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这事得到了恩准。一座名曰“大雁塔”的高大巍峨的佛塔,开始建造。
印度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名叫“亘婆”的佛塔。“亘婆”的意思是大雁。传说佛祖曾化身大雁,从空中撞地而死,教导那里的僧人不要杀生。慈恩寺中这长安城大雁塔的造型,即玄奘根据对亘婆塔的记忆设计。逾一千三百年过去了,印度那烂陀寺的亘婆塔,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中,令人嗟叹,而中国的大雁塔一直高耸至今,成为汉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成为高僧玄奘不朽功德的一座纪念塔。
公元2015年4月13日下午3时许,印度国总理莫迪访问西安,来到这慈恩寺、这大雁塔祭拜,目睹这高大伟岸的佛塔,和大雁塔地宫中玄奘恭请回来的佛尊的舍利子圣物,这位总理一定是感慨良久。莫迪总理此行中,还专程带来一棵菩提树苗,在这里,以隆重的礼仪赠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永续这两个东方大国的传统友情。
《三藏法师传》记载,建大雁塔的时候,玄奘亲自参与施工,搬运砖石整整半个月。那一年他已经53岁了。大雁塔建成之后,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放置在这里珍藏。史料记载,佛塔高180尺,层层都有大量的舍利子。在大雁塔的正面,树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雕刻着唐太宗的《大唐三藏教序》和唐高宗的《述圣记》,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吏部尚书,左仆射左遂良的手迹。
这期间,玄奘还跟随唐太宗,去过一次东都洛阳。这一次,是已经誉满天下的这位高僧大德,自10岁时离开家乡陈河村以后,第一次回到他的出生地省亲。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这里。他3岁时亡母,10岁亡父,13岁时在洛阳城净土寺剃度出家。这个游子,在世界上游历一圈以后,以百感交集的心情,走进这个洛阳城外普通的村子,他的桑梓之地。
玄奘多方打听,才找到父母的坟墓。夕阳残照,荒草离离,由于老陈家已经绝后,断了香火(老百姓把这叫“黑门”),所以坟墓没有人清明节添土,寒食节送衣,早已荒废不堪。在给皇帝上的奏章中,玄奘这样写道:“父母的坟垅没人照顾,已经荒废得快要看不见了。回忆往事,内心难以安宁。玄奘已经没有兄弟亲人了,只剩下一个年老的姐姐。希望圣上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和姐姐一起去收拢父母的遗骸。”
在朝廷的资助下,玄奘重新迁葬了父母。这次陈河村之行,能稍微安慰玄奘那无限感伤的心灵的是,他的姐姐尚在。姐姐已经很老了,她嫁到了外村,玄奘多方打听,在一户农家门口的大树下找到她,姐弟相对而视,半天不能相认,确认了以后又抱头大哭一场。
玄奘明白,这是他离家皈依佛门后,第一次回来,也是最后一次回来。站在陈河村的村口,他向自己的桑梓之地告别,在那一刻他已经下定决心,来日不多了,他得赶回长安城,赶回下一个译经场玉华宫去,在那里抢时间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即将他万苦千辛,驮载回来的浩瀚巨制的《大般若经》译出。
公元659年的秋天,60岁的玄奘来到了玉华寺,这时距他离世还有四年,那玉华寺曾经是唐太宗的玉华宫,太宗皇帝去世后,高宗下诏,将皇家离宫改为寺院。在玉华寺,玄奘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第一百零五颗念珠。你见过红日西沉之际,它停驻在那苍茫的西地平线上时,那无比壮丽,却又无限悲怆的情景吗?它将落未落,将它最后的光芒,努力地向来路上撒去,向天空中撒去!它以无限贪恋的心情注视着人间,三千世界在它的注视下都有些颤栗了。而此后,一个趔趄,它突然消失,留给世界一片惆怅。
高僧玄奘在他长达十九年的西行求法中,肯定许多次地看到过这种中亚细亚荒原上辉煌的落日景象。而玄奘在玉华寺那最后四年多的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的译经岁月中,他的心境,他的情形,大约与这落日景象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