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长梆子起源于唐宋时期,它的发祥地在延长县张家滩镇下盘石村和罗子山镇黄河古渡马头关一带,延长梆子是春节闹秧歌的一种特有的艺术,也是村里人用梆子来传递信息驱赶野兽的一种方式。
延长梆子是黄土文化一部分,是陕北黄土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广场艺术。一般分单打、男女对打、群打等表演形式,表演时充分显示出男性的粗犷豪放,女性的温柔娆媚,体现着陕北人民不屈的性格和耿直憨厚的禀性。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延长县繁衍生息了。
2001年4月,专程来延长县排练一台名为“非洲人观中国传奇”节目。法国皇家豪华剧团团长辜朗克先生在排练过程中作了如下阐述:“贵国已故主席毛泽东在延安东征时曾在延长逗留并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创造了一系列神话;奇巧的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又诞生在这里;加之它离贵国的母亲河——黄河近在咫尺,由此可见:延长足可以把中国的历史背景带出来,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之所以说这里是神奇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这里有品类繁多且别具一格的民间广场艺术。如:延长梆子、延长秧歌等,而这些艺术中的佼佼者就是延长梆子。这是与延长县人文历史很长时期的积淀密不可分的。
1996年7月,延长县文化馆曾多次派人前往下盘石村、马头关一带,开展搜集、加工延长梆子的工作,在这次工作中,得知有关梆子起源有四种说法:一为“爱情说”:唐宋时村里人烟稀少,树木茂密,仅住着两家猎户,猎户中一家生一个叫月月的美貌姑娘,一家生一名英俊的小伙叫阳阳。他(她)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极其相好。某年三十夜,为了防止一种叫“年”的怪兽骚扰,每人拿一根枣木棍子一边对打着,一边说着情话直到夜深。后来两家大人不同意这桩婚事,阳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月月也来到了黄河古渡马头关一带,当起了艄公。两人分手后,阳阳一直思念月月,独自打着梆子;月月也对阳阳十分有意,看到马头关一带盛开的莲花,在扳船之余独创了莲花鼓,期待着阳阳的到来。年复一年,终于阳阳来到了月月的身边,相爱的人儿高兴地打起了梆子鼓……后来,梆子鼓这种民间广场艺术在延长黄河沿岸的几个乡镇流传下来;二为“指挥说”:根据古代两军对垒时“梆子一响,箭如雨下”之语而来;三为“随意说”:那时村里人逢年过节都要敲敲打打,庆贺新春,但又不愿走邻村人的老路——扭秧歌,于是别出新裁,随意地在柴火堆上抽了根棍子舞打起来,久之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四为“引进说”:梆子是由村上两个走草地(内蒙)的郝姓出门人引进来的。延长梆子既能用来驱除邪恶,还能联络感情,而且能用来庆贺狩猎的成功。
延长梆子除保留了原有的“男性豪放粗犷,女性温柔娆媚”的精华外,还体现了广场艺术的“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优点,在1999年延安市元宵节20支秧歌队大汇演中一展风采,被有关新闻媒体誉为“延安市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延长梆子是这块土地上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充分说明延长是黄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体。
文化艺术报记者 郑岩岩 通讯员 张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