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陕西文化行业巡礼(6)
陕西省艺术馆 文化惠民无止境砥砺奋进谋新篇
陕西省艺术馆 文化惠民无止境砥砺奋进谋新篇
  “春雨工程”云南施甸行文艺演出
  陕西省艺术馆非遗陈列厅
  丝路欢歌《板胡与鼓》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陕西省艺术馆始建于1956年,主要负责全省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研究、创作及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承担着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任务,在业务上指导全省市县120个文化(群艺)馆、16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
  近年来,在陕西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艺术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理念,以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为抓手,以文化强省为目标,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统领,在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现已成为全省群众文化的组织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及收藏研究中心。2015年,陕西省艺术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估定级为国家一级馆。2016年,在陕西省文化厅的领导支持下,陕西省艺术馆又建成了全国首家省级试点数字文化馆已投入使用。目前,陕西省艺术馆在全省公共文化中起到了龙头示范引领作用,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人才建设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艺术馆以免费开放为契机,狠抓队伍建设、品牌活动、演出展览、培训辅导、理论研究、延伸服务等工作,积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馆内陕西省非遗陈列馆、书画展厅、音乐舞蹈排练厅、图书资料室、多功能活动厅等厅室均已实现无假日、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通过一系列“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活动,陕西省艺术馆逐步形成了省市县区四级联动,区域共建,运转有序,服务高效的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运行机制。
  陕西省艺术馆以免费培训为抓手,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大力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免费培训范围覆盖全省十个市、县(区)文化馆(站)、社区,培训对象包括文化馆馆长、业务干部、乡镇文化站站长、文化专干、社区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等。2011年免费开放以来,面向全省基层文化馆先后举办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美术等各类业务干部培训班52期;面向三区人才举办专项人才培训21期;面向社会各类人员、文艺社团举办各类辅导培训班102期;面向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年开展舞蹈、美术、书法、声乐、电子琴、古筝等各类少儿艺术教育培训班,每年培训学生2000人次以上;结合全省非遗保护项目,举办各类非遗人才培训班30期。通过每年10期上千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免费培训,集中提升了一大批业务干部、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推进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团队支持。
  陕西省艺术馆,现有小明星艺术团、“老烟斗”萨克斯重奏乐团、老三届知青合唱团、长安八音合唱团、九月九艺术团、秦风社团、艺新舞蹈队、舞之韵舞蹈队、春之梦舞蹈队、惊鸿艺术团、舞坊1.5社团等11个文艺团队,共有团员上千人,每年组织参加惠民演出、比赛上百场戏、荣获各类奖项30余项。
  不仅吸纳众多文艺团队,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艺术馆先后组建命名了西安新城区文化馆、新城区解放门街道办事处红星社区、西安儿童福利院、乾县文化馆等三批32个“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其中,包括2个未成年人和3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并且在基地先后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在全省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导向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如少年儿童艺术节、群众文化论文评奖、群众文艺作品征集、群众合唱比赛、少儿书画大赛等。通过重点辅导、精心打造,这些示范基地,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项目。
  “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与保护
  陕西省艺术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年来一直重视抓好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陕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截止2016年,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非遗项目524大项(594小项)、非遗代表传承人492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阵地作用,被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第一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共青团省委授予“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试验基地”。
  近年来,陕西省艺术馆充分发挥业务干部学术带头人作用,积极申报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已获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批准的《陕西非遗项目资源保护》(10集)、《丝路意韵》两个文化专题片,共计时长10个小时;省艺术馆非遗中心,成为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单位,非遗数据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文化部要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肖玉玲等3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2015年7月,陕西省艺术馆荣获文化部国家首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建设名额。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论证,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陕西数字文化馆建设方案很快形成。2016年12月开始试运行,率先建成全国第一家省级数字文化馆。陕西数字文化馆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陕西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为线上部分,服务内容包含——文化活动服务、文化信息服务、场馆预定服务、非遗传承服务、艺术培训服务、预约点单服务、志愿风采服务、精英老师服务、互动问答服务、共享精品服务。数字文化馆线下体验区为线下部分,共有7个体验项目——舞蹈互动体验、书法互动体验、非遗AR互动体验、戏剧互动体验、音乐互动体验、VR互动体验、摄影互动体验。 

  公共文化 把舞台搭到群众身边
  陕西省艺术馆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下岗女工和特困户家庭子女等社会特殊群体。“文化暖心,点亮生活”省艺术馆文化志愿者先后为大荔县城关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三原县儿童村等举办少儿艺术辅导培训30余次,培训留守儿童940人;举办“手牵手·送温暖”寒假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班,开设了儿童画、书法、合唱、国画、舞蹈、剪纸(手工)等6个培训班,免费培训特殊群体少年儿童500名。
  2012年文化部正式启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陕西省艺术馆至今已经成功组织实施了六年,先后赴甘肃敦煌、新疆阿拉泰、青海西宁、玉树、云南施甸等地开展“春雨工程”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为形式,以“行边疆、走基层、种文化”为宗旨,精心组织了一批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力求通过群众文化的双向互动,搭建起省市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共享共建的平台,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陕西省艺术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重点打造品牌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少年儿童艺术节、农民工诗歌朗诵会、三秦少儿书画大赛、“群星风采”群文干部业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在全省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导向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成功推出了周末欢乐送、文化大讲堂、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系列免费开放品牌服务活动项目。其中,“周末欢乐送”、“文化大讲堂”两大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以丰富的舞台演出和讲座形式,先后为农民工、环卫工人、社区孤残老人以及在美术、书法、摄影、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和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爱好者举办文化惠民演出72场、各类文艺专题讲座49期,观众总数已达350000余人。 

   文艺作品 推陈出新成绩斐然
  自2011年以来,业务干部每年展、演、播、发表各类文艺作品数百件以上,获国家级表演奖、创作奖、辅导奖、科研成果奖、组织奖项23个,省级奖项150个。2016年6月馆办群众文艺社团八音合唱团获得黄河艺术节两金一银的好成绩;2016年9月,荣获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组织奖;2016年10月,陕西省艺术馆,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颁发的先进集体奖。创作的《丝路欢歌》荣获第十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2016年10月,在“‘欢跃四季’——全国百姓优秀广场舞活动”中荣获中国文化馆协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组织奖”。同年10月,选送的舞蹈作品《追梦中国娃》获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等单位颁发的“全国百姓广场舞优秀作品展演演出纪念证书”。
  此外,艺术馆人才队伍成绩斐然,王茵的理论文章《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陕北说书《王大妈做鞋》获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一等奖;王茵、孙静、张大林、潘博、吴海燕、谢丹丹等创作,孙静、李怡萱参演的关中曲子《沙海情话》荣获陕西省群星奖,并入围国家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王茵、孙静、吴海燕等创作的曲艺作品陕北说书《乐三边》荣获陕西省群星奖,并入围国家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邵怡、刘茜、张璐、宋雅杰创作的都市民谣说唱《天真热》,张大林、孙静、张湲鹭、谢丹丹、吴海燕创作的器乐合奏《一路踏歌》,邵怡、刘茜、宋雅杰创作的陕北眉户小戏《二狗脱贫》,谢丹丹、吴海燕创作的群口快板《开会》4部作品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刘艳等创作的男声独唱《大美西安我的家》,赵维娟、甄业、赵西洪、李怡萱创作的秦腔小戏《三娃》,邵怡、宋雅杰、刘茜创作的陕北说书《梦在远方一代一路情》三部作品入围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在今后的工作中,陕西省艺术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实施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亲民的战略部署,积极引领全省群众文化系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层次,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晓文 李明睿 图/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