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宝成 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 《三余堂随笔》是一本历史文化随笔。
历史文化随笔在我国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以说家底丰盈,有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开掘,有待开发。也因此历史意识的强烈与敏锐,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每遇社会重大变革,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总免不了回首往昔,烛照当下,以瞩目未来,以独抒胸臆。
历史文化随笔已经成了文化传统,进入历史长河。
远的不说,宋代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就是一本读史论史的随笔。其实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范祖禹的《唐鉴》、葛洪的《涉史随笔》,明代钟惺的《史怀》、清李渔的《笠翁别集》等也都属于此类。清代袁枚《牍外余言》更是袁枚推崇个性,张扬审美的历史随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谓之历史文化随笔,应该是不错的了。他给当代散文的园地送来了历史的回响。《三余堂随笔》正是历史文化随笔这枝老树枝头绽放的新的花朵。
历史与文学从来是探索人类本性有效的途径,是构筑人类世界必不可少的参照。《三余堂随笔》涉笔的历史与文学,是王宝成读书的心得,读文学的心得。正是这些心得构成了这本散文随笔。
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一本合时宜的书。内容的丰富,深刻以及文字的典雅、风趣,让这本书有了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它是经典在当下的新解,是宝成心系民族振兴大业的国族情怀的写照。
先说学术性。《随笔》相当篇幅都是读史札记,其中有《说苑类从》。
《说苑》是西汉晚期刘向的一个历史典籍选本,采传记行事编纂而成,共二十卷。王宝成认为此书开我国类书先河,《世说新语》就是承续它而又发扬光大。《说苑》辑录的都是“依兴古事”,但刘向何以选择这些“古事”又何以如此编排成书,这有刘向的用心。
一般人,很少会读《说苑》,除非专业人士。宝成读《说苑》,认真读,写下了《说苑类从》,以文言文示之,可见宝成读书之广,之深,之投入。这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读书路径。宝成读史不是为读史而读史,他是带着问题读,又读出了问题,从而展开了自己的探索研究。读者如果读了《说苑类从》,你会发现宝成是如何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关注我们民族的复兴的。
历史是什么?是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以及这些人、事与时空的关系。这些曾经的人事与时空,当然不可更改,不可重复,但如何理解,解释它们,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历史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语言,一种话语,你对它的解读与你所处时代,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等的需要与困惑分不开。
例如,理解孔子。我们如何理解孔子?有汉儒董仲舒的理解,有唐代韩愈的理解,宋代朱熹、王阳明的理解,还有康有为的理解,熊十力的理解。当然也有现在学术界的理解。《三余堂随笔》的《史话》《读史拾遗》《说苑类从》就是王宝成读经典,读史籍的自我解读,这种解读是作者与历史的对话。
说到知识性。知识不等于常识,知识是认知,是理性的,科学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普遍性,实用性和妥当性。培根因此说,知识就是力量。狄尔泰却说“知识是无法超越生命的”。把知识与人的生命联结为一体,这对人文科学、对文学艺术,至关重要。
《三余堂随笔》可以说处处有知识,也在知识的后面看到作者生命火花的跳跃。《资治通鉴》是一本通史巨著,王宝成却另有发现,他认为不妨把它看作是另一部《神曲》,另一部《悲惨世界》。这个看法,很有启发。让我们学习了历史知识,更让我们体悟了原来历史可以多种解读。
随笔要有趣味性,这不容易。它不是故作轻松,不是搔首弄姿,不是插科打诨,更不是恶作剧。它来自一种真知灼见,一种拉开距离的冷静与超脱,一种俯瞰人生的气度与胸怀;当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情趣。或调侃,或幽默,或自嘲或嘲人。其心则慈悲。
试举一例:“吾少好枣,至今不厌。尝于巷陌购得一筐,携至书房,以佑读书。读至快处,啖一枚,可得兼味。不好枣者,不解此书味;不好书者,不谙此枣味。”
你不觉得与金圣叹的文字,好有一比?
宝成读经典多年,浸淫既久,积染成习,笔下文字,流动的书卷气,自有一种不俗的气概,而典雅与风趣,更不难体会。
历史是开放的,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生活更是常新。王宝成的这本随笔,也不是没有待商榷的篇章。这也难免,对经典,对历史的解读,原也是无尽头的,还是多声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