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蜀道,人们马上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无疑是千百年来对蜀道最生动贴切的表述,险峻也成了蜀道留给世人最突出的印象。其实,蜀道不仅以险峻著称,她还是中国古代一条凝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景观大道;蜀道是我国保存至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蜀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的沿线遗存和相关文化现象具有珍贵的遗产价值。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中国蜀道》(7卷10部)就是对蜀道最具权威性的研究和介绍的图书。这套书是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秦出版社历时4年完成了这部洋洋洒洒440万字,收录1000多帧珍贵照片的大型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蜀道是以汉唐首都长安为起点,横贯秦巴山脉,以成都为终点的、长达数千公里的七条国家级交通线路,即故道(也叫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及其各条支线道路,如汶川道、阴平道等。
中华民族的智慧 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条千年蜀道,闪烁着辉煌的中华文明智慧之光。作为连接周秦汉唐政治中心与成都盆地的交通动脉,众多风云人物在这里上演过异彩纷呈的历史活剧,中国历史的车轮在其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作为穿越秦巴山地、分合多变、通塞不定的道路体系,蜀道不同路段或分支被称为南三北四七条道路,每条支道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蜀道的开通修建所体现的勤劳智慧、攻坚克难以及蜀道行旅者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大无畏气概,本身就是我们国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蜀道的建成是一个奇迹,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
跨越学科的构架 学术研究的典范
我们以全国政协组织的蜀道申遗工作为契机,组织全国各地研究蜀道历史文化、线路交通、文化遗产、建筑艺术、文献档案等方面的专家编纂了这套《中国蜀道》。作者们立足中国古代社会,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博采历代史传、地志、政书、杂著和诗文以及碑刻资料,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以连接秦蜀的蜀道交通命脉为场景,蜀道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线索,以蜀道上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事件为主题,全面描绘了蜀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开创了大型线型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光辉典范。
创世之作填补空白
蜀道以险峻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一条凝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景观大道;是我国古代先民开创并保存至今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它的沿线遗存和相关文化现象具有珍贵的遗产价值。可以说,一条千年蜀道,半部中国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蜀道》填补了对蜀道学术研究从整体上、宏观上进行全方位总结的空白。
最近,《中国蜀道》(7卷10部)在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正奖。这是时隔24年后,陕西出版界再次获得此项殊荣。我衷心希望大家喜欢这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文明的《中国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