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
所谓好的音色,就是我们常说的圆润的音色。要求做到演奏曲笛时,音色清脆,浑厚,厚重;演奏梆笛时,音色高亢、明亮、清悦。若欲达到此目的,需做到以下两点:1.气足。在正确掌握呼吸方法的前提下,把气吸满。常听人说:“气足音就长”,只有气足音长,才能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感情。另外,运气时特别注意气的均匀,连贯,不可时缓,时猛。2.音满。即吹出饱满的声音。音色饱满圆润,富有弹性,没有漏气声。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气息训练,达到此目的。
(一)长音训练法。长音的练习是气息训练的基础,对于初练者,中音区是最理想的音区,因为中音最容易发音,运用气息也适中。长音练习,第一步要懂得吸气,有意识地培养鼻吸的习惯,因为鼻吸吸得深,对小腹的控制及音色纯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步是用好第一口气,做到胸中有数,出气时用了整个气量的几分,气的输出要学会用意念来控制并保持其平稳度。在接近音尾时,有意识将腹部逐渐收紧,但不能硬收,要富有弹性,一般单音练习时,要求吹60拍/分钟的十六拍。达到头尾的音准一致,力度要一致,音要平稳。
(二)高音训练法。吹奏高音对口劲、口风和腹肌的要求较严格。在练习高音时首先应训练口劲与腹肌的功能。
训练口劲,梆笛是较理想的笛子,在方法上掌握好气流的速度与角度,随着音升高,口劲、小腹必须收缩起到一个增加气流频率的作用,要寻找口劲、腹肌二者的支点,一般的感觉是随着腹部肌肉收缩(不能僵硬地)不能过分收腹,这样会导致以后吹奏中音、低音发音漏气、干涩,严重者还会发出杂音。而这时的气息位置应该向上,气流的角度应往外扩大。
练习高音有三大要领:1、小腹要有弹性地收紧,以便协助和加快气流的速度。2、唇部轮匝肌要收紧,这样有利于风门的收缩控制。3、气流的角度要偏大,有利于发音的准确性。
(三)功能性腹部练习的训练法。腹直肌和小腹是控制气息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人由于腹部缺乏训练,腹部的收缩和弹性都不够,故不能随心所欲,自如的运气。腹部训练,每个音都要用小腹弹性来进行,这种弹性犹如人开怀哈哈大笑,可先单独体会开怀大笑时腹部的弹性。从自然音阶开始练习(如筒音做5)5671……以此类推。可先慢练,腹部弹性运动的速度可随节奏快慢而变化,但腹部弹性幅度不能变。
(四)弱奏练习。弱奏主要是依靠气息控制和口风变化而完成,气流速度缓慢,风门和腹部缓慢地自然收缩。弱奏需改变风门与吹孔的角度,声音越弱,风门与吹孔的角度越大,在风门控制上面轮匝肌要紧一些,而口唇相对要松一些,风门要小。要求做到气息缓而平稳,弱而不虚;音色纯净、清晰;在做PPP时和自然消失时,音准、音色仍然不变。其容易出现音偏低、漏气、音虚、风门收不小。
(五)强奏练习。首先认识一点:强奏并非使劲吹!先吹一般音量,渐渐增加力度。力度加强的同时,风门与吹孔的角度也要渐渐缩小,从而找到最好的音色(即共振点)。吹奏强音,主要是依靠增加气的流量,加强力度。同时要收腹,但这种收腹是给气量产生一种推动力,而非像吹高音那样将腹部肌肉收缩得那么紧。口劲相对比一般音演奏时松一些。
在这些练习中,常常会出现音偏高、音噪。音高主要是由于没有改变气流角度,气太冲。音色发噪主要是风门过于放大,未迎合好气的流量,出现漏气现象。
在呼吸锻炼开始时,由于改变了正常的呼吸规律,在生理上还不习惯,往往呼出的气比吸入的气还多,以致身体和自然界交换气体不平衡,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发生头晕的现象;当发生头晕时,应稍事休息,待恢复正常后再练习。同时在练习的初期阶段,吸气应当用和缓的速度进行,随着进度,生理上渐渐习惯以后,再行加快吸气的速度,逐步达到正常的吸气要求,决不可操之过急,骤然进行急吸、猛吸,否则会不慎造成“呛气”,发生咳嗽等问题。
吹笛进行时,吸气、换气的过程,也是笛子发音停顿的过程,这种停顿要求越短越好,否则将使演奏产生音值不足、断续、松散、不紧凑之感,甚至在演奏快速的曲调时还将影响到节拍的不准确,因此吹笛进行时的吸气要求动作快,除了在慢速度的曲调中、长音之后、休止符处或乐段、乐句等段落之处,可以用鼻腔从容吸气外,一般情况下都应用口腔吸气。用鼻吸气的缺点,在于鼻腔通道狭小,吸气不快,如果用力吸气时,便会发生空气和鼻腔的摩擦声,这种杂音必须避免。
总之,气息的正确运用,是管乐专业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竹笛演奏中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是发展演奏能力的起点,更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平时就应坚持训练,并应贯彻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