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作为鼓舞形式的一种,在渭南韩城境内传布极广,成为当地重要的节庆文化活动,逢年过节,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遂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行鼓表演,鼓手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成骑马蹲裆式。鼓阵排开,令旗挥舞,气势恢宏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敲到得意处,鼓手、镲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这种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高境界。
韩城行鼓的最大特点是在行进中表演,气势恢宏,鼓声震天,随着鼓手变换飞舞的脚步,布阵排行,煞有威势。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锣鼓》《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近年来,韩城行鼓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成为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鲜艳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受邀赴全国各地演出,广受赞誉。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3年3月,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民间艺术之乡”。韩城行鼓是韩城传统文化的一张闪光名片。韩城行鼓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白拴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