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2日
孔明专栏·书画人物(21)
秦中皖人
秦中皖人
  空谷幽兰
  炎炎夏日,难得一个清凉的下午,唐泽平先生邀我去画室品茶。画室位于古城南郊,处繁华地带,却闹中取静。画室不可谓大,却极雅致,身临其境,即恍若隔世。整个下午,我都有这种感觉。
  认识唐先生有十多年了,也算得上老朋友。说是君子之交更恰如其分,朋友之前加个“老”字更见得我品评他还算有点资格。我并不常见他,但每一次不期而遇都对他有特别的感觉,因而敬意有加。人说他是“毛脸公”,形象得很嘛!在书画界,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必有人行注目礼。偏他总躲避眼睛,越是出风头的地方,越找不见他的身影。不装腔作势,不虚张声势,不故作高深,偏有人对他顶礼膜拜,这便是魅力了。我为他写过一篇文章的,在我看来真微不足道,在他那里就过于郑重其事,他所秉持的感恩感谢之举,殊令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感动。这就是人品了。鹤立鸡群,高度是天生的;木秀于林,品质是自然而然的。他躲避俗眼,恰证他的自信来自他的实力。经年的艺术修炼已使他有了倚老卖老的资格,他偏不倚老卖老,这又是他的修为与境界了。
  唐先生少年时代既已出道,他是以国画起步的,绘画既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又美化了他的人生梦想,更影响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天赋使他既少年得志,又少年得道,还少年得意,觉悟了绘画离不开书法供养,他的书法冲动于此起根发苗,以至于茁壮成长。艺术通灵,慧根启蒙,天道酬勤,他的书法日见自家面目,他的艺术追求也日渐随心所欲。他深谙书道有常道,无捷径,突破谈何容易,不破茧而出就别指望羽化成蝶。为此另辟蹊径已刻不容缓,非得使个人识见逼近文字真相,非得使个人视野提升到白云之上,恒能修炼,或能成佛。他选择了一条艺术人生的不归之路:献身篆刻,终老书印。于是金石上的一笔一划使他欣喜若狂,陶器上的符号花纹令他心旌飘摇,出土文物上的任何图案都会令他苦思冥想而后快。石为宣纸,刀为走笔,浸淫而孜孜矻矻,陶醉而近乎忘我,既篆刻又被篆刻,使他终于成了篆刻家唐泽平。
  每次翻阅唐先生的书印作品,啧啧称羡之余,总是余兴不减,忍不住要琢磨他半天。他很普通,却也天赋异禀;生不逢时,却也天赐际遇。当他呱呱坠地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大跃进时代;当他跃跃欲试的时候,母亲却撒手人寰,使他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苦难。母亲的离去,把一个宠儿变成了一个孤儿,使他十八岁时竟头发渐白。因为是独生子,他没有上山下乡;虽然没有艺术细胞的遗传,他却凭借艺术天赋被招收为美工。如果他安分守己,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唐泽平了;如果他投机取巧,或许他有了更时髦的声名,却失去了更艺术的人生。一路走来的风景如梦如幻,一路阅历的风光得失自知,他庆幸自己经受住了浮光掠影般的各种诱惑,没有迷失,所以才拥有自我!他,唐泽平,已然被岁月篆刻成了一方巨印、一尊高碑!
  唐先生自谓“秦中皖人”,妙哉!妙哉!他虽然在陕西土生土长,祖上却曾是安徽桐城土著。“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清乾隆年间,时人就曾发此惊叹。有清一代,“桐城派”把持文坛200年,其文脉枝蔓四通八达,唐先生身上的文人气度与做派,都能于此一脉找到渊薮和注释。皖,完美洁白之谓也。与其说唐先生是以“皖人”自诩、自美、自尊,毋宁说他是以“皖人”自况、自励、自律。至少于书画篆刻一道足见唐先生的“皖人”风骨、风韵与风范。若以貌取人,则唐先生更酷肖秦人。大脸,毛脸,方脸;伟岸,魁梧,雄壮。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如果说唐先生的身上有皖徽文化的遗传基因,那么秦中文化的大气磅礴及其浸染、漫灌,未尝使他没有脱胎换骨,这有他的书印为证,更有他的言行为证。他,名副其实一秦人也!
  唐先生以篆刻名扬天下,却不能否认他的书法也可独步天下。他早年曾想以书法供养国画,不曾想恰恰是国画的养分成了他书法篆刻艺术的“底肥”。硬笔,软笔,刀笔,都成了神赐予他的生花妙笔。仅此而言,唐泽平可师焉,却不可复制焉。借助词家的“三境界”来比喻他的书法视野与高度,再恰切莫过了。
  当唐先生在我对面说道的时候,端详他一头华发,一脸篆刻,一眼岁月,我肃然起敬。为他,也不仅仅为他。古往今来,有过多少个唐泽平呀!他的字和印,他的书法与篆刻,仅仅是字和印、书法和篆刻吗?汉字的体态斑斓、婀娜多姿、丰富多彩,依附于其上的神秘、神奇、神妙,寄生于其中的谶纬、玄机、信息,一经唐先生心智与刀笔的解构、再造与重塑,不但得以传承、传递与传播,而且很自然地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故此,唐泽平的意义不能被低估。我想后人比我们更识人,唐先生应该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