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5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25期)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广泛流传于陕北及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北等周边五省(区)的地域性民歌,用陕北方言唱出的一种地方歌曲,是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般是用来唱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心声。其形式以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为主,此外,还有风俗歌(秧歌、酒曲、叫卖歌、婚嫁歌、丧葬歌、祈雨歌等)、劳动歌、宗教歌等。共计约27000余首,其中革命历史民歌约1400余首。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是陕北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形成较早,如信天游即产生于西周中期而稳定发展于汉代,是中国大地上较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陕北民歌的内容涉及陕北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生活类、生产类、爱情类、风俗类。深受人民喜爱的《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绣金匾》《赶牲灵》数十首歌曲已传遍大江南北。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陕北民歌的演唱直接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是激情的果实,是真性的倾吐,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因此它具有着很高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难得的是由于陕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这一古老的民歌至今仍保持着民族早期文化的诸多特征,对于认识研究民族文化有着重大意义。陕北民歌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白拴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