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洪东海在咸阳市县区文化馆长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长武县文化馆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努力弘扬传统文化,认真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先后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非遗传承人3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非遗传承人5个;争取政府支持,公布县级非遗保护项目3批31个,县级传承人7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有序推进。
我馆先后对“长武小字幛”“长武丧葬祭文”“焦银生皮影”“长武门楣斗格”这些独具长武特色的乡土文化进行了专题调查和整理。有的基本完成,有的虽然还未完成却已经纳入我们的长远保护与抢救开发的计划。与之相关,我们把“非遗”精神向全社会扩展,并协助社会各界出版了《长武庙宇文化》《长武地名文化》《长武民俗文化》《长武方言歌》等与“非遗”相关的地方文献图书,受到各界欢迎。
有了这样的觉悟,我们群文工作面对社会现实的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似乎有做不完的事。2013年我们编辑出版了《长武赋辑注》一书,其中集录了31篇“长武赋”。这些辞赋作品虽属文人雅兴,其中却几乎涉及了长武的全部地方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诸多内容,这正是我们文化馆应加以重点关注的东西。2014年,为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也为了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我馆编辑出版了《长武县当代书法作品集》。书法艺术在当下很抢眼,不但被称为“雅集”类行为,常把大众排除在外,而且也成为一些人敛财的手段。我们编的这个集子不走当下纯文人书法的老路子,独辟蹊径,面向大众。在征稿上以民间书法和基层群众书法作品为主体,也纳入了楹联、碑文甚至中药方剂单这种更具实用性、更生活化的东西。这个集子是从文化的视角而不是艺术的视角,共辑录了我县145人的189幅书法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长武一百多年来的书法原始生态与全貌,是直通地气的文化成果。
按照同样的思维,2015年,我们又启动了《长武老照片》的征集与编辑工作。对于此项工作,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民间的视角,用图像的形式,客观、感性地定格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武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间接地反映时代变迁的足迹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综合地反映特定时期长武地区黑白摄影的水平和个性特质,为长武地方文献提供一本史料,为摄影艺术史提供一可供借鉴的档案。三是就黑白照片的纯手工制作技能去看,其中肯定有一些资料会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理应加以系统性整理和抢救性保护。
因此,我有一个认识:文化馆长不是一顶官帽子,而是群文战线在基层干实事、拔河背大绳的人。现在的文化馆,多数业务人员甚缺,长武同样如此,作为馆长担子更重,给谁说都不起作用,只有自己多干,不断地实践与学习,不断地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