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5日
陕北之北有名堡千年遗存述风云
陕北之北有名堡千年遗存述风云
  一片石崖上的洞穴佛国
  高家堡古城多山环护,素有“两山对峙形如钵,二水绕城聚宝盆”之美称,并且高家堡西北可出蒙塞,东南能退守佳晋,左右毗邻榆神两地,亦是历史上的边关重镇。山中又有古迹遍布,土屋山下大小石窑庙宇因山而凿。悬崖上的石窟洞穴犹如虎头。城西隔河相望的兴武山,山中亦有石窟庙宇群密布,石佛林立,暗道相连。汉代火神庙、明代道观庙群、戏台、石雕栏等遗址至今犹存。
  从石峁遗址下山后,我们又向东山的千佛洞、万佛洞开去。这段山路已用大块刻有“皮条錾”和“立水錾”的石料铺好。单从脚下这一块块阴阳相间的石板坡就足以证明“江南出宰相,陕北出石匠”的说法并非空传。车行至半山腰,便是千佛洞、万佛洞。相传其开凿于北魏,历经隋唐,至元明均有增凿。单窟坐北向南,门楣为两层,门窗仿木结构雕刻。石窟正侧三座雕像台基和背靠,为深浮雕,雕有花卉鸟兽等图案并施彩。窟内还遗有一石刻座像,清晰可辨,头身分割为两节。在石窟两壁,满满都是浮雕佛像,虽然风化严重,已经没了当初的斑斓色彩,却依旧让人震撼,不难想象当初该是何等壮观。大堂内零散遗有残余碑刻题记和残佛底座,似乎还有当初的意韵。窟外石壁有明清石刻“须弥胜景”“别开天地”“小江南”“万佛洞”的字样。另有题记多处,记录当时的供养人名称。虽因时间久远,字迹有的已模糊不清,但整个书法行云流水,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走出洞窟,回望残败的洞窟,不免思绪万千。想想这里曾经也必定香火鼎盛,人们顶礼膜拜。但又是何原因让这辉煌一时的古寺古庙遭到破坏,那失去的佛身如今又飘向了何方?站在洞前荒草没膝的空地上,思考良久,终不得解。举目朝山下望去,绿油油的庄稼弥漫在河川中,河道两岸树木葱郁,芦柳丛生,水雾间,一派水乡之气。淹没在历史的佛事就留给有心人探索吧,我何不在这有“小江南”之美称的陕北小镇再行走一番。
  沿石板路走,在石窟两侧的石壁上,还有诸多崖葬石窟。若隐若现的白骨和风化斑驳的碑文,怎么看都与陕北传统的丧葬习俗无关。这又是哪方先民埋骨于此,他们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无人知晓。
  看完佛洞,前往河西龙泉寺的途中横跨秃尾河,河水流经处有一片广阔的滩涂地。惟岗说这是高家堡古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每年春秋都会有大量鸟类栖息在这里,场面蔚为壮观。目前镇上正规划会将此地打造成湿地公园。
  过了河便到龙泉寺的山脚下,只见山势峻峭,壁立千仞。龙泉山因其石涧有泉水喷涌、鱼饮化龙而得名。与古城隔河相望,山巅之上殿宇巍峨,现存吕祖殿、观音殿等庙宇建筑,是古镇西北部的屏障。如今,一座新建的石拱大桥正将山门与古城西门连为一体,日后过河拜寺再也不用舟车辗转,绕村趟泥了。
  顺山坡而上,有石雕牌坊两座,均为近年新建。坡上长满野花野草,叫得上叫不上的草药香气袭人,一改人们对陕北只有黄土的偏见。步入山巅古寺,亦残败不堪,释道同庙也展示着陕北别样的宗教信仰。爬到庙宇制高点,远山的雄浑与壮阔的河流相交映,河对岸的高家堡古城新镇尽收眼底,北山山顶的长城烽火台亦隐约可见,让人不由联想,这高山大川之中,又埋藏着多少秦军汉将的尸骨,他又是谁的春闺梦里人。
  依山傍水繁华地的岁月变迁
  高家堡很平凡,平凡得跟陕北其他地方同生同长,黄土、沟壑、少水。高家堡也不平凡,秦的长城,汉的烽火台贯穿镇境,自古就是关内与关外交流的枢纽,是榆林到神木、佳县到神木往返的必经之地,往返此处的商户更是络绎不绝,高家堡变成了一个接待南来北往商客的驿站,一度繁华。而上世纪80年代,由于神木和榆林修成了榆神公路,南来北往的人们就绕开了高家堡,她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古镇渐渐地褪去了往日的喧嚣光景,淹没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建设的浪潮中,以前热闹的集市,也渐渐冷清。
  近年来,因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带动和石峁遗址开发的影响,加之神佳高速的开通,高家堡的繁华景象又渐渐显露。高家堡镇党委、镇政府也多方筹资对高家堡古城进行保护性修缮,全面保留原来的风格风貌,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古镇向陕西旅游名镇过渡。看到古镇旅游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许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住户也纷纷回乡、重操旧业,让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得以传承,更让来到这里的游人品尝到陕北地地道道的特色小吃。
  当地政府近年提出“追赶超越”的口号,从高家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形势机遇,制定出“党建引领、固本强基,产城融合、镇园一体,复兴古城、强镇富民”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两区三带四化五镇”发展战略,以旅游促进农业、带动服务业、推进城镇建设,即倾力打造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遗址两大核心文化旅游示范区,突出建设秃尾河湿地生态景观带、现代观光农业体验带、环山古庙宇休闲观光带,统筹挖掘利用好石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全力创建文旅名镇、创业强镇、生态新镇、美丽村镇和幸福城镇。
  午后,我又独自在细雨中漫步古城,可能不是周末,加之天气原因,游客三三两两。也因为古城正在改造当中,店铺也都半开半掩。但随着中秋的临近,街上多了些卖月饼的摊贩,不时能碰到有人手捧当地的土月饼擦肩而过。也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路边下棋打牌拉家常,悠然闲适。走在古城里,不时可见充满地域气息的广告牌,有民俗表演,如秧歌、面人、剪纸等;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秦腔、晋剧自乐班、陕北说书队等;也有节俗小吃,还有高家堡独有的年俗“火判官”。看着这丰富多彩的宣传画,不由感叹,小镇文化一点也不亚于只有钢筋水泥混凝土的霓虹都市。而在镇区,南郊荷塘莲斗艳丽,北村稻田秋飘香,横穿小镇的道路通向尽头的沿黄公路,正搭上沿黄旅游的顺风车通向南北。
  高家堡自上世纪开始就是榆林地区的文化重镇,曾一度成为神木县域文化创建的领头羊。在当地,涌现出一大批文艺人才。目前,当地政府正利用旧小学闲置场地,联合神木市文联、文化馆,设立高家堡镇文化服务中心,利用南门城楼空余空间,置办了一间创作室,动员片区、村组、单位摸底整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从吹拉弹唱,到剪纸、书法、绘画、手工工艺等等,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各类文艺演出也正配合“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各村各庄,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也能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里,学习脱贫知识,了解扶贫政策,向全面小康迈进。
  四千年风起云涌,沧海桑田,谜之石峁还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看。六百年兴衰变迁,几度更迭,古城高家堡正华丽蜕变。行走在高家堡的大街小巷,正在兴建的各类工程塔吊如舞旋转。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陕北小镇,正以大胸襟,大情怀等着我们去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去听她浅吟低唱,去与她共叙旧话。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