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01日
莫让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侵蚀了“精华”
莫让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侵蚀了“精华”
  2017年8月28日,山东省青岛市同安路小学开学首日,部分新生身着汉服来到市北区汉画像砖博物馆开始了他们入学的第一课,听讲解员介绍汉文化传统的由来,并亲手学习制作汉画像砖的技艺,体会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从中领会中华文化的价值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新闻来源:人民网)
  《礼记》记载:“学生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可见,我国小学生的入学礼仪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小学生入学礼仪一般也叫“开笔礼”,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正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古人认为,注重仪容仪表,是做人必须具备的首要原则。第二环节是“拜先师”。先拜至圣先师孔子神像,后拜老师。第三环节是净手礼。通过洗干净双手,做到“净手静心,专心致志”。第四环节是“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描红开笔等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专心重视。入学礼仪结束后,接着开始启蒙教育。古代的启蒙课本,一般以各种生活和社会常识为主要内容,以识字和明事理为目的,有趣实用。
  青岛市同安路小学生在市北区汉画像砖博物馆开始的入学第一课,是模仿中国古代小学生入学礼仪进行的。从六幅图片可以看到,小学生身着崭新的汉服,在古色古香的大厅中,由同样身着汉服的老师带领,按照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向老师行礼、向孔子像行礼、击鼓明志、在博物馆人员指导下,亲手制作汉画像砖。他们神情专注,庄严肃穆,完成了别开生面的第一课。“开笔礼”无疑会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尊师、感恩产生更深的理解,对今后的生活、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多灾多难、积贫积弱,人民士气低落消沉、萎靡不振。为此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致力于社会改革和文化教育改革,以寻求挽救国家和民族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一波又一波的实践和尝试推进了历史变革和历史车轮前进。在文化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发起的,是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为核心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都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们学识渊博、忧国忧民。但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取舍是多么的片面。以致从那时开始,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承载着社会尊师重教的“开笔礼”也逐渐消失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青岛同安路小学对小学生实行的启蒙第一课,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具有积极和现实意义。然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必须身着汉服(因为平常是不穿汉服的),还是值得商榷的。此外,只有“部分新生”参加,是否会造成“区别对待”的误会,从而给未参加礼仪的小学生留下“不平等”的阴影。
  在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让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侵蚀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李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