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知天命。我与马河声同岁,所以我有理由、有资格说书画是马河声的宿命。他虽然没有出生在书画世家,但冥冥之中好像是有古代某位书画方家的才艺灵慧遗传了他,使他的人生与书画不谋而合,结下了今生今世不解之缘。
五十一年前的那个龙年元宵节之夜,一个混沌儿降生,马河声横空出世了!谁也不能想象这小子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读高中时智商高于同龄,写得一手好字,常为学校刻蜡板,可能还早熟,少年才俊曾令一位妙龄美女怦然心动——这等于扯他后腿嘛,是拽着不让他上大学呀!那一年,他高考落榜了。马河声回乡担粪,这和书画风马牛不相及嘛!抽黄工程需要民工,生产队长见马河声不是劳动人民的正宗接班人,就推荐了他,等于把他推出小伏六村了。抽黄工地也不是书画大地呀,马河声能死心塌地吗?听说省上搞青年书法大赛,他蠢蠢欲动,而且冲动不如行动,笔墨纸砚买回来,书写了方块汉字寄出去,忐忑中等待,竟然等来一纸获奖证书!就不安分守己了,进县拜师学画呀!本来是老师指导他,老师却渐渐被他指导了,老师撅起了嘴巴挥手赶他:“你娃能,我教不了!”怀揣了书画的梦与惆怅悻悻离开。少年心事当拿云,那是鹰呀,不鹰击长空,那还叫鹰吗?小伏六村是个龙穴,伏龙也伏不住鹰,马河声远走高飞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跟人学装修,一个偶然的机遇,他步入文宝斋了。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却不是他龙马精神的终极皈依,更不是他豪华理想的佛陀涅槃。南山毕竟是山,再丰饶也就混个肚儿圆,他不再次离开、离去,那就不是合阳人物马河声了!他宁肯租屋而居,守望而贫,书画读写,“乐亦在其中”。我认识他恰是他物质贫困、精神富有的日子,租屋的四壁、地板上都是书籍。他就像饿蚕一样蛰伏于桑叶簇拥之中,自肥而吐丝,作茧自缚而又破茧而出,终于羽化成蝶了。如今的马河声在识之、闻之、慕之者眼里,已等同书画了,就如同龙等同云、鹤等同寿一般。对马河声来说,人生书画,书画人生,这不是宿命吗?
前天去贾平凹文学馆,马河声的小品画展看过,我不惊讶,但震撼!不惊讶,是因为我知他,千里马原地踏步就不是千里马了,何况他早已置身在天马行空的自由王国无拘无束惯了。震撼是自然而然的。震撼方家只能说方家有眼光,震撼我这样的书画门外汉,恰可证明他的小品是“入乡随俗”、出神入化了。他的尺牍小品看似不经意地写真、写意,实则都是鬼在研磨、神在弄笔一般,直抒胸臆则一气呵成,速写胸襟则悬腕从容,出处系于渐行渐远的乡间、民间以及人在旅途的一闪念间。似梦,非梦,却有着与梦一样的朦胧诗意与烂漫空间。“三才者,天地人。”这是马河声创作小品的底蕴、底色,他偏不在大处人云亦云,而在小处腾挪笔意。天不是了天,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高远;地不是了地,而是我们阅历人生的辽阔;人不是了人,而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万物精灵。天地人和谐,远遁的澄明世间骤然定格于尺牍之间,似曾相识燕归来,却令我们怅然若失,甚或泪流一脸,仿佛久违却在梦里一直是我们的家园。与马河声同龄或往上的人,欣赏这样的画,心里就有话,眼角还会噙满泪水。“斩不断,理还乱,使人愁。”这样的画寄寓了画家太多的情感,却也寄托了画家太多的乡思,还寄生了画家太多的悲悯。显而易见,画家是人,和我们有着一样的经历;不言而喻,画家不是凡人,所以有着不同凡响的感知、感悟、感喟。至少马河声不是凡人,所以才拥有了禅一样的笔墨,绘画了梦的一样的小品。
马河声是不可复制的,正如同他的小品不可复制一样。龙走沙滩留下的是龙爪,虎行山坡留下的是虎爪。马河声以书法起家,书法变化之所以自信而得心应手,既得益于功夫之内的日积月累,也得益于功夫之外的博览群书,更得益于千锤百炼中的技巧修炼与揣摩。如果说功夫可以用时间去证明,那么顿悟却只有天赋与慧根才能促成。天道酬勤,但蚂蚁也勤,却只会上树,不会酿蜜;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人世间多少有心人事与愿违?麻雀有心,却只会觅食;鸿鹄无心,却翱翔苍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样本事,马河声都具备。书画不分家,在马河声身上被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的书法造诣臻于化境之时,绘画的天赋呼之欲出,有如破茧的蛾子要飞一般。山水赋予他胸襟,又使他拥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如虹;人物给予他造型,又使他拥有了“下笔如有神”的云卷云舒。“云破月来花弄影”,仿佛神助,其实是水到渠成。西洋油画,中国笔墨,甚至现代摄影,包括漫像、漫画,都被他吸附了精髓元气,汲取了营养元素,使他的小品自作主张,别有天地。小写意,大格局。没有书画兜底,如何能让人一眼看去就是马河声手笔?
马河声却谦虚,说他仍在练笔,小品算是书画的“休闲”而已。这就妙哉!他的小品本来就赋闲偶得,一经妙笔生花,闲品多半成妙品了。我能想象他笔走纸上时又何其快哉!快意人生,底气十足,神来之笔,妙品里不出神品那才叫怪了!如果说书画是他的人生之旅,那么小品就是他的旅途聊天,他的幽默,他的才情,他的义气,他的“阅尽人间春色”,都尽在“聊天”里妙趣横生而引人入胜。笔老,马河声书画不老,小品是对他的馈赠,也是对他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