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8年4月底,著名作家杜鹏程同志到北京出差,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去拜访他。杜鹏程谈到,柳青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当时,柳青已出版《种谷记》和《铜墙铁壁》两部长篇小说,而中国青年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一些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计划接着出版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这样,柳青的这部小说进入了编辑的视野。5月12日,中国青年出版社“二编室”给柳青写信,希望交由他们出版。柳青婉言谢绝,觉得第三稿还没有写完,不想过早地做出承诺,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他让出版社到时候再联系。
为了尽快把这部小说“抓”到手,出版社安排文学编辑黄伊专程到长安县皇甫村去拜访柳青。柳青在家里招待了他,顺理成章地达成了合作意向。当然,这和柳青曾在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工作过也许有一定的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是团中央的下属单位,和中国青年报社是兄弟单位。
8月7日,柳青和出版社签订了《约稿合同》。
二
1958年10月初,中国作协召开会议,安排了国庆十周年献礼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柳青的长篇小说作为献礼的重点之一,列入了1959年的出版计划。柳青认为“如果第一部草率从事,出版后遗憾很多”,“这样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的”。柳青请出版社改在1960年第一季度出版。
《创业史》在《延河》连载以后,柳青请出版社把社会各界对《创业史》的批评意见收集起来交给他。
1960年1月23日,柳青把小说上卷的修改稿寄给出版社,同时说,下卷的修改稿要迟一些,争取2月底3月初寄出。一是因为二十二章要推倒重写,二是因为哮喘病发作。
《创业史》清样出来以后,柳青对封面设计和开本提出建议。柳青希望用36开的小开本,便于读者携带。36开本是非常罕见的开本,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尚无先例,但既然柳青有这个要求,出版社就满足了。关于书脊的格式、颜色、字体以及“出版说明”应该放的位置,柳青都做了详细的交代。最后,柳青叮嘱,付印前,书的封面、内封面、引言、出版说明、内文,他要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寄大样时,希望从扉页到最后一页全部寄给他。他还说,书付印时,真想亲自到北京去一趟,可惜因为家中要修理院墙,时间上有冲突,实在去不成。
为了避免出现差错,柳青发电报,要求出版社“两卷一同付印”。出版社为了赶进度,寄大样时用的是航寄,柳青亲自审定以后,就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印刷厂。
这样,由黄伊拿回版权,因故由陈碧芳负责过一段联络和编辑工作,最后由王维玲担任责任编辑的《创业史》第一部普及本,就于196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首印10万册,定价1.54元,这就是《创业史》的初版本。
三
在1960年3月28日柳青给出版社的信中,他还说他个人需要100部《创业史》精装本用于赠送友人,希望出版社代寄。同时,他还想要一部分普及本,送给农村的人。他让出版社把书钱和邮费记好账,以后一并结算,还特别交代说,兄弟亲戚,赠书上什么都不要写,其余的统一写“某某同志指正,柳青,某年某月”。
柳青在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后,对普及本封面和布面精装本谈了自己的看法。出版社按照柳青的意思对赠书进行了调换。后来,柳青觉得自己给出版社添麻烦了,感到很不安,专门就这件事对出版社表示了歉意。
出版社代柳青赠送给巴金的书,没有写名字,巴金回过头来,又叫柳青写。当时,巴金已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柳青感到很不好意思,觉得对前辈不够尊重。但他并没有责怪出版社,只是说:“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人总是谨谨慎慎的,而在日常琐事上,特别是在事务性的程序性的事情上,人有时并不那么细心,这是人之常情,对文学工作者来说,应该注意。”
四
因为一部《创业史》,柳青和编辑结下了不解之缘。
柳青长期住在长安乡下,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他就请出版社的编辑帮忙买了寄给他。柳青想要一套《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英国、法国、俄国的文学史,编辑跑遍了北京,虽然没有买全,但还是让柳青十分感动,这些书大多有头无尾,破破烂烂,柳青知道他们是跑书摊买的!
柳青的大女儿刘可风和儿子刘长风在北京上学期间,柳青把他们托付给了出版社的编辑。他又先后四次在信中叮嘱编辑,仅限于帮助解决转学和找房子两个问题,其他方面不要照顾。
柳青患有哮喘病,每年五六月关中小麦扬花时节是哮喘的发作期。1960年4月26日,柳青给出版社写信说,准备去北京“躲病”,做出版社的客人。从此以后,柳青每次到北京“躲病”,或者到北京去开会,中国青年出版社几乎都“包揽”了他的食宿问题。
柳青和中青社编辑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用柳青自己的话说,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是为了我国文学事业的联合努力,而不是买卖关系,我很满意这种关系”。甚至到了临终前,他仍然给儿女们交代:“我不在人世后,有事还可以找中青社的同志帮助。”
柳青去世以后,出版社的编辑帮助他的儿女们料理了后事,还协助安排了几个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作为知己,王维玲为柳青做了最后一件事,就是按照柳青的遗愿,一捧一捧把他的骨灰分放到两个骨灰盒里,一个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个葬在了长安县皇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