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终南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代表。陕西著名作家邢小俊的长篇纪实文学《居山活法》,以终南山文化传统为背景,以隐居其间的居山者心灵诉求和日常生活为框范,追溯了居山者寻找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可能,剖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求与实践的当下性,发现了快节奏时代的罕见之美。
《居山活法》题材别致,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主流社会之外的风景,远离一般作家的视线。作者用几年时间,实地观察体验,探寻隐居者的生活、心路,走进他们的日常和内心,揭示他们将为世俗社会和劳碌的人们带来何等参照,提供什么样的思考。这是将视线聚焦于“小众”的一次艰辛的探访和追寻,是作家对创作题材的自觉开拓和丰富。这样的选择和书写,或许不会很快被广泛认可,但因站在社会发展的某种高度透视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究竟何在,将显得意义不俗。
作品由20多篇文章集结而成,作者浓厚清晰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与解答,通过对众多人物和故事的陈述,人、事、境融合衬托,为读者清晰勾勒了隐居者的动机目的,生活条件与独立心态。提供了走近这群人的独特视角,引导着读者经历了一次从浮躁喧嚣中拔身而出、心灵趋于平静的过程。
全国名山众多,终南山为何会有众多向道之士?在作者看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其次,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篷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阅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篷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第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篷,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如今在山上可以随意搭建茅篷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居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心灵自由、安宁生活;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个个体梦想实现的汇聚。不管哪一类人,他们都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都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对他们生活方式、生态态度,包括价值取向的关注、理解与尊重,也是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文学印证。
关注这群人,是邢小俊的选择,写出这群人,是作者的用心,写好这群人,是作者的能力与情怀。山林文化、乡土文化、都市文化是我们所依赖的不同文化形态,随着乡土文化的日渐消退,有人将居处投向山林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终南山里,大自然常让人感到渺小,让人学会珍惜和敬畏。从隐居者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看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也看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看到隐居者对自身生活拥有的自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向着连接古今文化传统终南山的致敬,向着博大悠深的文化传统的靠近,向着中华民族起源的追溯与自觉行走。它将为现代生活、作家创作提供多侧面的参照与反思。
文艺创作题材需要宏大叙事,激昂慷慨,也需要柔婉多姿,多元多样。这部作品从一个别致的侧面为文艺生态建设提供了新鲜视角。作者的写作立场多向维度,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叙事、议论,写人写事写景相融并进,有层次,有思想,有态度,真实客观,清新自然,整体基调、表述分寸拿捏得比较稳妥,体现了作者的清醒认知和超越性思考能力。
作品中,人物故事为主线,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作者选取的一系列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作者对他们怀有特殊的情感与理解,表述层次清晰,可触可感。他们的选择并非与世隔绝,并非颓废,更非逃避现实,只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只为亲近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作者的朴素情感,深刻观察,以及人文观照,赋予隐士温润的光泽和伦理温度。
当然,作者邢小俊没有一味赞扬,反复强调了众多隐士的生活并不如想像的那般轻松,生活简单简陋,孤单空寂。指出了山民向往城市生活,弃家而出,家园荒芜,而城里人寻找居山处,寻找快乐与幸福这一时代悖论。金鱼在缸里,鲨鱼在海里,都有各自的天地和景观。作者的豁达与透悟,与作品内容、风格相宜相谐。平和平淡平静中,流动着积极向上的意蕴,体现了明确的关注与关切,以及超越性的辩证与思考。
其实,真正的隐居生活,说到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另类活法。山中的日子慢了许多,曾经是江湖策马,现在是天涯看花,而已。
(限于版面,本文有较大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