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农村还很少放电影,过年一般都是唱戏,热闹异常。但我们小孩听不懂,就在人堆里玩,稀罕的是那个气氛。
到1978年左右,国家拨乱反正已趋平稳,农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了放映队。起初放映的多是革命题材的战争片,比如《红星闪闪》《车轮滚滚》,打来打去很是激烈。再后来,1980年以后,电影的内容相对丰富起来,我印象深的有《神秘的大佛》《白莲花》《月亮湾的笑声》《乡情》《咱们的牛百岁》等。
那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人们业余消遣主要就是看电影。同学们上学放学路上议论的,也多是电影,比如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叛徒,我们都会有一番热烈的讨论。
由于群众看电影的热情高涨,逐渐地,免费放映的电影少了,农村也试探着进入了商业市场。我们村有一个六间房的大礼堂,平时开社员大会用,这一来就成了电影院,没有椅子,就摆放上一根根长木头。我记得当时每张票两毛到五毛左右。但我们小孩哪里有钱,明知道父母不会给,便也不闹,按时跑到大礼堂那里去玩,看热闹,看有没有溜进去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当然是进不去的,我们一帮小孩就聚在门口,挤来挤去,趁卖票的不注意时头伸进去看一眼,或是跟在某个有票的大人身后,试图混进去。
卖票的就是我们本村人,当然知道我们的诡计,一般不会放过我们,但偶尔也会睁只眼闭只眼,放进去一两个小孩。我们最大的目的,就是成为那样的“漏网之鱼”,能幸福地看一场免费的电影。那实在是太爽了,出来必要大讲特讲,给伙伴们宣传,极骄傲的样子。
“漏网之鱼”毕竟有限,我们固执地守在这里,其实是在等待“解放”。何谓“解放”,就是在离电影结束还有十几二十分钟左右,卖票的会放行,允许自由出入。这一刻,我们小孩就哄叫着喊:解放了!解放了!然后蜂拥而入。
因为大部分看的是“解放”片,我们对剧情就不太熟悉,就要询问看过的人,然后再相互交流。
我记忆最深,就是《白莲花》,一方面这个电影的主角是个女侠,而且漂亮、英武,而且名字好听,“白莲花”,莲花谁不熟悉呀,而且是个农家的苦命女子,因此便有了几分亲近。
电影的结尾是,“白莲花”被敌人包围,最终逼到了一个山崖上,“白莲花”不肯受降,拍马一跃,向对面山崖冲去……
现在看来,那是一种含蓄的处理方式。但在当时,我们讨论得面红耳赤。有说“白莲花”必死无疑,有说“白莲花”的马跳过了悬崖,因为团长肖烈是那么爱她,不可能让她死。
正是因为争执,我印象深刻地记住了这部电影,记住了一个女侠,她的美,她潇洒的披风,她的那匹白马,她爱和爱她的团长肖烈,她好听的名字——白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