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小枫《观兰留香》
傅小宁《春兰》
姜怡翔《隐于市》
陈子林《倚石度春秋》
石丹《蕙兰盛开》
王改民《墨笔兰花》
巨石《馨香》
江文湛《兰草自幽春不管》
赵熊《人说此是真兰花》 8月8日,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观兰——兰花雅集主题展暨学术座谈会”在西安名都美术馆开幕,同日还举行了书画笔会,来自陕西省书画界及新闻媒体的领导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学术座谈会由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秘书长、青年画家郑伟斌主持。
画展共展出了陈子林、江文湛、王金岭、赵熊、王改民、蔡小枫、姜怡翔、王非、石丹、屈健、巨石、傅小宁、韩莉、郝光、陈斌、李鸿照、程岱、刘英、麻元彬、徐华、田荣军、焦永峰、王焕英、郑伟斌、徐晓荔、张修安、黄高辉、马贝娟、李博嶠、饶俊丽、尤志平、金鑫、张文娟、张珺、黄山云等30余位艺术家以“观兰”为主题的近70幅国画作品。
“观兰”是当今少见的以单一花卉为描绘内容的学术性主题展览,类似于同题作文,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它的举办,全面展示了陕西画坛老中青三代画家就兰花题材在笔墨形态、文化精神等层面的理解与实践,是陕西近年来精致、纯粹的一次主题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非重大题材创作展览的必要性与学术性,对传统如何深入,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如何转化等等命题的思考与探讨。
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执行院长蔡小枫表示:“梅、兰、竹、菊是花鸟画创作中最常见的题材,玩的人不少,却各有各的玩法。其中,兰花最容易入手又最见功夫,所以花鸟画院携手陕西省兰花协会,办一次兰花展。”他认为,各个独立画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一个主题可以带出各自精彩。
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在观看展览后评价道:此次展出的作品清新、明快、格调高雅,画展从主题到作品都更接近艺术本体,不附加杂质,值得赞许。陕西国画院作为具有政府职能的画院,肩负着引领职责。中国画要突围,花鸟画应该走在前面。
本次画展为期一个月,将展至9月8日。
出席嘉宾: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王志平,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刘西洁,原陕西省委秘书长王改民,终南印社社长赵熊,陕西省美协副秘书长巨石,文化艺术报社社长刘龙,陕西国画院山水画院执行院长季秀伟,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执行院长武斌,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郝光,陕西省兰花协会会长王耀坤,西安石油大学田荣军博士,著名画家傅小宁、程岱、张修安、徐小荔、黄高辉、马贝娟,著名书法家蔡小华、金鑫、黄山云,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倪晓莉,青年批评家释一尘,名都美术馆馆长郭晨鑫,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秘书长、青年画家郑伟斌等。
学术支持:陕西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
主办:陕西国画院、文化艺术报社、文化艺术网、陕西省兰花协会、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西安名都美术馆
协办:荣宝斋花院、山西水墨河东美术馆、常州西太湖美术馆、珠海诚丰美术馆、中国金融公关公司、匈牙利鼎福投资管理公司
座谈会发言集萃
傅小宁(著名画家): “观兰”画展从去年开始筹备,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波折。今天开幕,要感谢很多人:首先,名都美术馆的成立要归功于文化艺术报社社长刘龙。还要感谢陕西省兰花协会会长王耀坤提供兰花。感谢年轻有为的名都美术馆馆长郭晨鑫加班加点的辛勤工作。另外,蔡小枫今天因为生病不能到场,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
王改民(原陕西省委秘书长): 去年,陕西国画院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成立花鸟画院、山水画院等几大院,从此目光不再拘泥于陕西,而是放眼全国,促进了画家们的交流。同时,花鸟画院纳入书法等元素进行跨界发展,有利于开拓思维,实现花鸟画整体水平的提升,带动陕西国画新发展。
刘西洁(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兰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观”,则可大可小。画展以“观兰”为主题,非常有意义。这次画展,有名家之作,也有新秀作品。从艺术走向大众,有难度,但也非常好,是此时此地中国画发展的一种展示。希望今后有更多像这样有主题、有策划的展览出现。
季秀伟(陕西国画院山水画院执行院长):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兰花专题展。今天看这个展,我感觉还是老画家画得更好,他们通过兰花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这种小型展很好,主题更集中,更容易有思想上的碰撞。
王志平(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我谈四点:第一,陕西国画院开门办院,开办四大院,是去年院领导班子最英明的、走向未来的一个决定,花鸟画院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硕果。
第二,此次是以兰草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性的展览。我们的展既然是学术研究,就不应该仅仅表现精神性的东西,还要探讨技法问题。
第三,中国画的技法研究一定是当代性研究,要研究历史上没有的,表现时代特点的东西。我认为今天展览中最重要的是姜怡翔老师的作品,他的作品摆脱了传统的笔墨。中国画自北宋文人画盛行以来逐渐淡化了美感,更注重内涵的精神,而我认为,现代中国社会的绘画应该向电影学习,用视觉审美把受众吸引过来。
第四,艺术成果是需要经过检验的,其标准一是艺术价值,一是社会价值。未来要更多的面向社会审美,尊重社会审美。
范华(陕西国画院院长):
我今天第一次来,来了之后,我发现花鸟画院非常接地气,有实体、有战略合作伙伴文化艺术报,这种方针很值得学习。
花鸟画最忌俗气,这次展出的作品清新、明快、格调高雅、个性都很强。画展从主题到作品都更接近艺术本体,不附加任何主题、倾向,这是很好的。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面临西画入侵,面临中国画突破的问题。如何回归传统,认识自我,是我们应该反省的。陕西国画院作为具有政府职能的学术团体,承担着中国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引领职责,花鸟画是一种直击艺术本体的绘画题材,中国画突围,花鸟画应该走在前面。
释一尘(青年批评家):
蔡小枫老师是一个儒雅、有谦谦君子之风的人,他的气质、性格直接影响着花鸟画院的风格。今天的展览很震撼,有非常多优秀的画家和作品,希望画院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赵熊(终南印社社长):
今天的画展以兰花为主题,是小题材,大挑战。越简单的题材,越难表现。今天就画展本身来说是成功的,有很多优秀作品,也有很多新成果。这次展览中,有的作品太旧,包括我的作品,有种腐朽的棺材板的味道;有的作品太新,比如姜怡翔院长的作品,我觉得光怪陆离。所以,应该如何表达时代化、中国化、个人化的内容,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田荣军(西安石油大学博士): 说到兰花展,最初我想到的都是传统兰草的画法,而这次画展中对兰花的表现有三个路径:一,传统画法,多是老一辈画家表现个人的情怀;二,工笔重彩,用来表现兰花的雅致、细致;三,新的突破,包括对构成感、形式感的挖掘。中国画的发展目前来讲很值得大家思考和关注。
郝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这次是小型画展,但是作品形式多样,表现方法从传统上讲、从现代上讲、从色彩上讲、从构图上讲、在兰花这个品种上显得丰富多彩。我对类似今天的小型专题学术展很有兴趣,希望以后可以做得更多。
张修安(著名画家):
画兰花,并不是为了表现兰花,而是以此学习古人这一传统文化。这种学习有三个阶段:第一,学习古人;第二,边学边创;第三,抛开古人,成立自我。这个过程可能很长,所以必须打好基础,才能一步步蜕变。中国画最终的价值还是创新,我们必须把方法找对,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姜怡翔(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这次画展,蔡小枫功不可没。他从花鸟画院成立之初就展现出强烈的亲和力、凝聚力。这次展览题目很小,要求很高。既考功夫,又考修养。
关于艺术,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复兴,要理解时代,表现时代,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画国画也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被动地表现;第二层是有所探索;第三层,是把自己的思想和价值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刘龙(文化艺术报社社长):
今年1月9号,花鸟画院和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包括媒体线上推广宣传,线下展览、外出采风等。今年2月,我们成功举办陕北清涧采风活动。今天,观兰展开幕,名都美术馆首展,是报社和花鸟画院合作的成功。今后,文化艺术报愿意为更多的艺术家和学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郭晨鑫(名都美术馆馆长):
感谢大家来参加名都美术馆开馆和观兰作品展的交流与研讨。名都美术馆成立于2017年7月,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雁环中路,现展厅分为A、B两厅,展线120米,可承接中小型展览。今后我们将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展览形式,努力把全国和国际上好的作品在这里呈现。
巨石(陕西省美协副秘书长):
上世纪中叶,陕西诞生了长安画派,引领了中国绘画近一个世纪的话题;在当今,时代呼唤陕西国画新的担当。今天展览的命题和主旨,以花鸟画院的格局,囊括了老中青三代艺术从业者,展现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年轻人们,应该紧紧团结在陕西国画院周围,齐心协力把陕西国画抬上新高度。
郑伟斌(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秘书长): “观兰”展属于同题作文,要在类似中求变化求个性,和而不同,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作为中国画训练的基础之一,它既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题材、画法,又是最能体现笔力、笔法、笔性的画法。所以“观兰”展的意义是多层次的,我们可以借此审视当代画家对笔墨训练的认识与实践,可以反思当下流行的所谓重大题材、大尺幅国画创作及展览与中国画本体的关系,当下国画创作与中国文化属性是否有偏差。君子比德于兰,兰花以及它所代表的传统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在当代有很多尴尬,正是如此,这个展览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教学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王斌 摄影 惠茹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