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1日
传承奋进中的西安中国画院
传承奋进中的西安中国画院
  近日,西安中国画院迎来建院32周年纪念。自1985年建院以来,西安中国画院砥砺奋进、传承兴旺,为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为陕西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西安中国画院上下一心,继往开来,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事业添光加彩。在此,让我们共同回顾最近一段时间西安中国画院所取得的成就。 

  少长咸集齐论道 根深叶茂正当时
  为庆祝西安中国画院建院32周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5周年、建军90周年;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长安精神,溯本求源,不忘初心;为在画院广大中青年画家中树立“尊老学老”优良传统,今年“八一”,西安中国画院举办“向老画家致敬”——庆西安中国画院建院32周年老画家精品展暨座谈会。王西京、江文湛等画院65岁以上的老领导、老画家,画院领导班子及艺委会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及院部的画家职工、理论研究员、媒体朋友等60余人欢聚一堂,谈艺论道,共话友谊。
  西安中国画院,历经三十余年风雨沧桑,王西京院长和伙伴们,完成了一系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建到完备、从理念到现实的嬗变和飞跃。座谈会上,老画家们回顾了伴随画院成长发生的点点滴滴,并一致建议修订画院院史,梳理老画家群体学术脉络,研究发展长安精神,为画院留存下一笔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
  王犇院长表示,画院要继承发扬好老一辈为我们留下的诸多宝贵艺术财富与光荣传统,高举长安精神艺术旗帜,尊老爱幼,精诚团结,不忘初心,让画院继续成为一座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画家们凝聚的,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文化重地!
  此次画展将持续到8月15日。 

  “丝路文明”重大题材工程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立项
  经过前期精心而严谨的政策研究、专家论证、资料收集、文稿撰写等工作,由西安中国画院主持申报的“丝路文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日前通过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成立的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就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共申报931项,立项率15豫。4月18日,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带队,画院理论研究员、美术学博士刘天琪,画院重大题材创作办主任王欣一行赴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复评答辩。据统计,立项资助项目中,60%的项目由高等院校承担。西安中国画院是唯一一家市级艺术单位申报主体,且是唯一一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类人才培养项目。
  “丝路文明”计划实施时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9月20日。计划旨在配合“西安文脉”工程的创作实施,面向全国招募培养30名艺术专业人才,通过丝路沿线写生考察、专家主题讲座、艺术创作辅导的形式,参与第三期“西安文脉”工程创作,创作结束后举办“西安文脉”工程及“丝路文明”人才计划阶段性汇报展。 

  王犇院长参加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动员会议
  7月13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画院动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及全国50多名兄弟画院院长参加。会议介绍了创作工程实施方案、选题参考范围及申报工作安排;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相关情况及要求;创作工程办公室相关安排等。
  王犇院长介绍西安中国画院发展史,及近年来所承担的西安市十三五规划文化精品项目———“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工作情况。并表示西安中国画院会积极配合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工程部署,动员西安广大艺术家投入到申报工作中来,并做好组织、服务、推荐、报送工作,协助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作的圆满完成。 

  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成立
  6月6日,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
  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的成立,是为了响应落实国家文艺方针的有为之举,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和发展长安画派的精神与理念,建立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使长安画派在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跟随时代发展,并与国际当代水墨艺术进行对接和交融。同时,也是为了西安中国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储备。
  学术研讨会上,评论家与艺术家就“何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走向”“当代艺术与传统水墨的关系”“文化自信是否讲传统而忽视当代”“当代水墨研究院成立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今后,西安中国画院当代水墨研究院还将继续吸纳全国艺术界的优秀专业人士,加强学术研究梯队的培养和发展,举办“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活动和艺术展览,整体呈现陕西当代水墨新阵容,塑造新形象。 

  西安中国画院大秦岭皇冠写生基地揭牌
  7月22日至23日,西安中国画院一行20余人,在王犇院长的带领下,赴秦岭深处皇冠镇朝阳沟进行写生采风,并为西安中国画院大秦岭皇冠写生基地揭牌。
  写生基地坐落于宁陕县皇冠镇朝阳沟,是陕西省重点支持的健康特色小镇,占地约4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特别适合画家采风写生创作,基地可一次性接待25人左右,未来将分批组织画家前来写生采风。
  王犇院长表示,将写生基地安于此,正是为了践行中央“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我们要保护好宣传好描绘好大秦岭,让绿水青山永续,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画院的队伍才能在深入生活中锤炼,作品在真山真水中悟得。
 
  “西安首届少儿教师美术作品展”举办
  6月1日下午,由西安中国画院与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市美术家协会、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西安首届少儿教师美术作品展”在西安中国画院·国际美术城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组织,以西安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少儿美术培训教育机构为主体参展作者。展出作品160多幅,旨在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工作能真正的深入到教学一线,为热爱并致力于少儿美术教育的美术工作者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优秀的少儿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好地开展少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西安市文广新局调研画院工作
  6月2日,西安市文广新局吴逸伦局长一行来到西安中国画院,检查上半年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画院新领导班子履职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走访画院艺术交流中心、画家工作室等。
  吴局长谈到,画院在新的领导班子领导下,职工整体干劲足、变化大,可见新的领导班子是想了办法,下了功夫的。画院的重点工作“文脉工程”融作品、专家、人才为一体,形成了全方位协作的长效机制。同时画院积极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注重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发挥了画院在西安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画院要加强学习,既要搞好内部建设,加强对院内及院聘画家的管理,也要搞好对外交流,打造百年画院的西安文化品牌。市文广新局作为上级单位,会同画院风雨同舟,共同为繁荣西安文艺事业竭诚努力。
 
  赴蓝田葛牌开展“文脉”采风文化帮扶活动
  6月27日至28日,西安中国画院文脉采风团一行20余人,在王犇院长的带领下,赴蓝田县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开展党日活动,并采风写生进行文化帮扶。
  采风团一行义务作画30余幅。党员画家进村入户,给五保户送去慰问。此次葛牌采风行,既是为“文脉”三期工程搜集素材,更是深入生活,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修养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西安重大题材选题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徐熙彦为画家们讲解了葛牌抗战历史,并对这一选题的文脉创作构思进行辅导。 

  评论家张渝开讲 “如何策划展览”
  7月6日,西安市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系列理论辅导之《如何策划一场展览》开讲,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及“文脉”申报者、艺术爱好者、媒体人士等60余人参加。讲座邀请著名美术评论家、策展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渝主讲。张渝从“展览的流程”“展览的名字”“展览实例剖析”“展览的论文准备”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策划一场深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展览所应具备的要素。
  今后,画院将秉承公益性、学术性与专业性,不定时举办类似讲座,既是对文脉创作者的理论辅导,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丹青助力强军梦 丝路考察文脉行
  7月15—16日,由甘肃省白银市政协、白银市军分区主办,白银政协书画院承办的“中国梦强军梦——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陕甘宁青四省区画院书画联展”在白银举办。陕西省美协何虎林主任及西安中国画院王犇院长带领画家应邀参加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丝路采风活动。
  白银在历史上的战略和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处于丝路中线必经之路。西安中国画院画家此行考察丝路沿线风土人情,为文脉工程创作搜集素材,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启动作调研及前期准备。 

  【画院博士观点】
  西安中国画院成立于1985年,如今已经历了32年的风雨沧桑。若譬之以人生,其正值青壮年时期,风华正茂,意气勃发,干劲十足。
  在王西京、江文湛等老一辈院长的带领下,秉承“开门办院”的原则,以新任王犇院长为首的中青年力量正在壮大。随着专业画家与日俱增,老中青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加之画院内部体制和机构的适度调整与博士理论研究团队的协力相助,这个带着一身锐气的“青年画院”正撸起袖子,阔步向前。在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机制建设、文化精品创作、文脉工程实施、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载峥嵘岁月,32度热血春秋,铸造了32个坚实的脚印。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上下求索,不忘初心,积极传承发扬长安精神,以实际行动向老画家致敬,举办了庆建院32周年老画家精品展,以老画家的精品力作,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进而砥砺中青年画家的创作实践。艺术之树常青,丹青精神延续,西安中国画院的进取之势不止!
   (刘艳卿,西北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兼任西安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主要从事“长安画派”研究、中国美术史与理论研究等。)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振华 倪尧 本版图片由西安中国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