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05版
发布日期:
评论节选
倾情巴山乡土的吟唱
■李子白
  他像一位行吟的诗人,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反复咏叹,独自呢喃;他像一只巴山莽林中的百灵,在故土自然美景面前不停地放歌。往往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事一物,都能触发他的灵感,牵引出他文思泉涌,喷发恣肆的联想……读完刘德寿的散文集《风从巴山来》,给我留下了如此印象。
  德寿的散文中有历史钩沉如张飞,有近代追述如悍匪王三春,有红色革命记忆;有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成长经历;有同学之谊,故土故人……。多数时候,德寿像喃喃自语。你可以看到自然之美,一树繁花。除了对拆迁破坏环境及安倍晋三等的指责,极少能看到人际的蝇营狗苟。
  我以为德寿的散文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突出之处:一是对故土亲情挚爱的表达。二是对故土历史人文的探寻与表现。三是对家乡当下的担忧思考和表述。原始生态被破坏,反复谴责。
  我比较喜欢德寿之开篇,随意率性,实为刻意精心,写景抒情间,牵引出历史人文的融入。有王蒙散文对一事一物描写时同义词集聚、近义词叠加的显著特点。当然也不是没有可商榷之处。也即他的散文一如杨朔范式,倾向于程式化;文题多由景物触发联想,局限于本地,偏窄;再是题材反复重叠,有素材贫乏之嫌;三是我在明显,他在式微(多为我思我想,身边人对当下思考式弱)。
  关于散文,德寿有不少自己的见识。他以为散文“一直游离于小说、诗歌和各类艺术品种的澎湃海洋里,但又独立特行地标新立异,用独立特行的思想驶向星空,帆至大海,进入心灵。”“我一直在自己独立特行的思想原野苦行和深耕。”“我总是怀着浓浓的乡愁,用漫长的岁月去适应它,观察它,考量它。”说实话,阅读德寿的散文,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升华。特别是在后记二中,他说“我知道,谗言败坏君子,可我没有时间,我不能去计较和留心那些流言和蜚语……慢慢地,便忘了谗言,忘了冷语,忘了蔑视,忘了排挤,忘了孤寂和独旅;更重要的是忘了一些小人的权宜之计。”这也是我想说的话。
  看多了现代元素,忽然发现德寿的散文里弥漫着已不多见的田园风光,充盈古意。他站立在现代与原乡对撞契合点上有关人与环境、自然如何相处相谐,如何天人合一的思绪,犹如冷云热雨时的雷鸣和电闪,让我沉思,令我无语!
  阅读德寿,是我对陕南文化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尤其是文中引用的民歌,与陕北民歌有明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