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 德寿同志的作品研讨会得到了镇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书记、县长以及部分常委都能够出席到会,这说明了历届镇巴县委政府领导对文化工作和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与“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荣誉称号名副其实,让我非常高兴。
德寿能够在短时间内邀请到省内外如此之多的重量级艺术界朋友,着实让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在自己和德寿交往的这数十年里,交情一直很好,德寿豪放、耿直、率性、坦荡,很对自己的胃口和处事原则,足见其个人的人格魅力。
德寿作为一名基层文化部门的领导,在大量的日常事务之余,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实属不易,足见其旺盛的创作精力、饱满的生活热情、充沛的写作源泉,在我和他的电话联系中得知,他经常是白天办公,晚上创作,而且是一写就到了凌晨,这样的写作状态让我感到很惊奇,也很佩服。
从《班城散记》《风从巴山来》两本散文集的内容而言,德寿写故乡、家园、风物、人情,关注自然生态,心念家乡发展,文集情感饱满,笔触真挚,涉猎如此之广,足见其见识、眼界、境界的开阔和高远。
德寿的文风,在写法上,能够由一点涉及到其他各个方面,由点及面、旁逸博取、大开大合,类似于杂说,融抒情、议论、描写、记叙为一体,具有散文诗、朗诵诗的特点,同时将古今中外、艺术论、哲学、美学汇于一体,文风奔放不羁,造句新奇。两部作品的开篇有气势,起到了勾魂摄魄的作用,给人的整体感觉不是一只鸟在鸣叫而是一群鸟在森林里合奏,是陕西颇具实力的散文写实作家。
作品的不足:激情有余而细腻不足,粗犷豪放有余而婉约唯美欠缺,写出了多数散文创作者带有的普遍感受,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不宜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诗人、评论家沈奇:
通过德寿的两本散文集,表现出笃成率性接地气的人文气质,作品将人文情怀和人生思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有感而发,不装腔,不做势,快人快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如其人,人文一体,字里行间,时见小溪奔流的清越,更有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浑然,宛如春天的写作,始终围绕那片神奇的热土而耕耘、而讴歌,可以称得上是“永不褪色的有机食品”。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朱鸿:
此书为刘德寿最新散文选集,一册在握,有压手的分量。
刘的语言有喷涌激湍的特点。散文这一家与那一家的风度,往往可以用语言的指标反映出来。刘的散文语言无不饱浸着一种浓烈的情感,不加雕琢,或是无暇雕琢,尤好用排比句子表达,这样便有了喷涌激湍的特点。
在散文史上,古者韩愈,今者叶绍钧、刘半农和郭兴文,都有这种喷涌激湍的特点。语言与思维相关,也受性格影响。不清楚刘是否曾经釆取其法,总之这种语言气冲势大,有裹携性,强迫感。
刘的散文多以故乡镇巴为材,凡这里的山水、村落、古桥、老树,尽在叙述之中。他也并非在做简单的故乡讴歌。刘把民俗风情融入到了作品之中,遂拓展了精神边界,也增加了趣味性和滋润度。
散文若删掉了历史背景,仅仅表现现实,便会单调乏味。刘的散文总是把镇巴置于变迁的视野之中,遂能具赞叹与挽歌之兼美。生于斯,长于斯,一峰也唱,一河也唱,皆出于对故乡的爱。然而朝夕相会的小巷或旧宅,若必须为新楼让路,而且亲历被推被拆,感情怎能会平静呢?实际上,散文,包括其他文类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大约就是以肯定文化而贬抑功利得以呈现的。
我在镇巴只宿了一夜,不过晚上略有观察,便发现了此地的迷魅之处。我同汉中三个朋友共走大街背后的小巷,目探明窗,可见喝茶者,打牌者,一派休息气氛。这一点类似四川之气味,李汉荣说:“镇巴就挨着万源的。”我在幽暗的小巷,看到三个老太太窃窃聊天,一问两个86岁,一个83岁,其平和安静之态,如居世外。什么时候选刘德寿散文中的风景走一走,不知是何感觉?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龙云:
刘德寿是镇巴人。他爱镇巴的山水,爱得痴迷,爱得纯粹,以至于脚步始终盘桓于这块土地。检视这部散文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篇幅写的是镇巴,在他的眼里,其他各地的观光只是过眼云烟,只有镇巴的山水,是深深刻在他生命记忆里的,永远磨灭不掉。
情感达到炽热点,就是内心的燃烧。他的情感是掩饰不住的,是透过纸背让我们感觉到温度的。
由于对这块土地的格外深情,就自然引发了他的生态揪心。对于开发他是赞成的,但这种开发应是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尽管他是一个体制中的人,说的话很尖锐,他没有丝毫的顾忌,大着嗓子,高着喉咙,为这块土地的完整和完美而鼓与呼。
德寿同志的语速快,一大堆拥挤的感情,在他的胸腔里凝成块垒,不吐不快,一旦倾吐,就一发而不可收。自然,作为一个基层的写作者,不足也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的不加节制,词语的锤炼不到位,都是随处可以看到的。相信在以后的写作中,这些不足都是会逐渐地退隐其后的。
作家、诗人、书画家、《各界》杂志总编远村:
刘德寿是一位有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的作家。我一直对当代那些有使命感的作家心存敬意,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写作视为为国家和民族的立命和立心的大事。他以史家的眼光讲述了他的镇巴故事,让我对自身文明的某个角落有了新的发现与认知。他的散文创作,为当代散文增添了一种个性化的地缘文化审美。陕西的散文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是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班城散纪》是近年来,陕西乃至全国的散文创作难得的收获。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神秘而自足的文明世界,文坛会因为《班城散记》的出版,而接纳这个浑身散发着巴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共生的气息的作家。作为朋友,我真诚地想要看到他在这方面走得更深更远,取得更大更多的成绩。
文化艺术报社长、总编刘龙:
镇巴,被誉为陕西的南大门。镇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如小调,花鼓,龙舞,闻名中外。刘德寿生于斯,长于斯,虽然身兼数职官位,但数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歌唱着这片土地的春夏秋冬,或快乐的,或痛苦的,或高亢的,或沉吟的。不知疲倦地用对这片土地的独特的深沉的爱呼唤着,张扬着,奔走着,其散文集《班城散记》、《风从巴山来》两本书就是他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深沉的爱的最好诠释。
镇巴其实是巴山深处的一个生态县、农业县,经济发展滞后。但县上主要领导对文化艺术事业却非常的支持和关爱。尤其是贾平凹主席等诸位文学老师,齐聚巴山,共同研讨刘德寿先生的散文作品,其规格之高,不言而语。
《文化艺术报》是一份主要面向文化艺术界的专业报纸,有职责有义务,为刘德寿先生这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鼓与呼,更愿意为其打开面向陕西,走向全国的对外宣传的平台与窗口。期待刘德寿先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一路同行,共同走向“春天”。
诗人、作家、汉中市作协主席李汉荣:
德寿先生是一位梦游者和记梦者,他的梦是山水之梦、故园之梦、还乡之梦,他写的班城沧桑、镇巴山水、故园情思,把深情的回忆和细密的眷顾,都寄托在那些陡峭而温暖的山山岭岭,在诗意和情意之间,置身于古典和现代之间,在情思丰厚、血脉交织的文字里,既飘逸着他的浪漫诗情,也流淌着他的现实诗情,构建出连绵不断的乡情和乡愁。
(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文化艺术报通讯员 袁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