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中国西北发展报告》发布
蓝皮书《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中国西北发展报告》发布
7月13日上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白宽犁等解读2017蓝皮书《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中国西北发展报告》。
《报告》以社科工作者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分析归纳,形成有关陕西精准脱贫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理性研判、客观总结和审慎预测,并科学破解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给出了兼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系统研究陕西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
《陕西精准脱贫研究报告(2017)》是研究陕西精准脱贫的第一部蓝皮书。《报告》从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陕西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分为“总报告”、“综合篇”、“区域篇”和“案例篇”四部分内容。
“总报告”全面总结陕西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全省8市13县(区)219户贫困户的调研数据,从创新机制、培育扶贫主体、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陕西精准扶贫脱贫的对策建议。
“综合篇”针对陕西农村贫困现状及住户贫困的动态变化、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精准扶贫脱贫评价体系、扶贫领域精准监督机制、脱贫攻坚中的农业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农增收脱贫以及精准扶贫脱贫背景下陕西基层舆论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
“区域篇”主要围绕陕南移民搬迁、宝鸡西部山区扶贫、宝鸡精准扶贫脱贫机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案例篇”聚焦商南县、长武县扶贫脱贫攻坚实践路径,对瓦铺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西安高科集团“两联一包”扶贫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实施异地搬迁脱贫、产业就业脱贫、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民生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全面推进陕西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初战告捷,移民搬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脱贫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陕西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节点,应建立精准扶贫脱贫动态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信息,加大贫困人口动态化管理和扶贫脱贫监督问责力度;打造精准扶贫脱贫长效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培育新型多元化扶贫主体,坚持政府引导,构建市场、政府、社会协同共进的大扶贫格局;强化精准扶贫脱贫人才支撑,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创新人才发展保障机制。
科学研判西北发展趋势
《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7)》是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西北地区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自2012年起,已连续编撰6年。
今年的西北蓝皮书主要有三个特点:报告更加立体、完整;“西北特色”更加鲜明;保持了皮书历年内容的连续性。同时,从“总报告”、“综合篇”、“省域篇”、“丝路篇”、“专题篇”五个部分,准确把握西北地区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形势,全面反映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面临的新机遇,出现的新难题,并对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判。
其中,“总报告”分析了2016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认为西北五省(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且稳中向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社会事业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预测了2017年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合篇”全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省域篇”分析了西北五省(区)年度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丝路篇”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背景,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民心相通、外向型产业体系、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对外贸易、会展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专题篇”重在展现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围绕陕甘宁革命老区、南疆、“三西”地区等特色区域,对精准扶贫脱贫、畜牧业、生态走廊建设、旅游联动发展、民生建设、民营银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专项研究。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