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腔舞台上,折子戏《赶坡》里的王宝钏可谓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典型女一号人物。不同条件的演员塑造出了不同风格的王宝钏,有的文雅高贵,唱腔婉约细腻;有的朴实泼辣,唱腔高亢激情。观众也是口味不同,年轻人、文化人喜欢前者,老年人、乡村人喜欢后者。其实,《赶坡》是一出既严肃又热闹的耍戏,如果能用心把握好角色,将是一出雅俗共赏的好戏!
我排的第一出折子戏就是《赶坡》,虽然第一次演出在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半个县城,但我知道,这不是自己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而是当时由于我年龄小,初登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稀奇感,加上老师们的厚爱、毫无保留的传授、细致讲究的化妆,给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使我在视觉上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了美妙和愉快。同时,观众也给了我难以忘怀的鼓励和美好的回忆。
记忆里第一次演《赶坡》,十来岁的小宝钏端着个挖菜的竹篮子,在慢板音乐的节奏中摇摇摆摆、扭扭捏捏上场。先来一个稳重的亮相,再把篮子挎在左手上,甩一下右边的水袖,然后抖上来,把篮子再换到右手上,甩一下左边的水袖,再抖上来,整一下发鬓和衣领,再动作优美地向前走着台步,在过门的落音完慢慢唱出观众期待并熟悉的三个字:“适才间(咹……)”三个字托音刚完,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让我一阵眩晕,恍若做梦。
没想到第一板唱腔就赢来了三个通堂好,感觉老师们在帘幕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不停地在旁边悄悄为我加油。接下来,从对唱、调戏到进窑,观众的掌声连连,喝彩不断,直到整场戏演完,观众还要求我出来谢幕,并让我再来一段儿清唱……就这样,我稀里糊涂赢得了一个“小名人”的称号。观众陆续来艺校看我,县长局长都很关心我,决定把我当一棵好苗子培养,后来老师又给我排了《窦娥冤》《五典坡》《断桥》《四贤册》《赵五娘》《花亭相会》等本戏和折子戏,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认为还是那出启蒙戏———《赶坡》。
说实话,那时我只是个孩子,还不大懂得如何演戏,如何去塑造人物,更不知如何去迎合观众,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只是嗓音天生的好,悟性高,任何唱腔一学就会,韵味也很讲究,模仿谁像谁,所以有的观众就叫我小郭明霞。我听了反倒不高兴,心想,我就是我,我要唱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我要以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条件唱出一个清新婉约派,不是什么郭派,也不是什么李派……
进入剧团后,由于常年下乡演出,艰苦的条件和瘦弱的身体曾使我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一度消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在团领导的支持和鼓动下,我以《赶坡》参加了第一届石榴花秦腔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接下来在“西风杯”“澄城杯”“红桃杯”等秦腔大赛中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广播电台也为我做了“小百花”专题,我演唱的歌曲也荣获过省电台和县文化局卡拉OK大赛一等奖。
随着年龄、舞台经验的增长和对人物更深的刻画,我演起《赶坡》来更加得心应手,尽管环境在变,人员也不断更换,但我心中对艺术的要求从未改变。
由于我性格比较内向,我塑造的王宝钏也相对含蓄矜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平时也有同事给我提意见,说我演戏缺乏激情,看起来一点都不卖力,流露出连嘴都不想张的表情。其实在我看来,戏曲既然是一门艺术,是供自己及他人欣赏的,首先要具备美感,其次才是外在,内涵更不能缺少,只有美了,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内心,给彼此带来享受而不是折磨。王宝钏毕竟是个大家闺秀,而不是农家泼妇。
时代在进步,戏曲也在不断地改进,而秦腔相对其他剧种还是略显粗犷了些,很多演员已经不是唱戏,而是在喊戏,不知是在发泄什么,还是刻意去讨观众的掌声,不但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反而误导了观众的欣赏水准,因为演员的自身修养和表演水平主宰着观众的修养和欣赏品位。
《赶坡》里的王宝钏,是一个并不好把握的舞台形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超然、叛逆、执著。她不仅是一个划时代的女性人物,更是追求自己爱情平等的忠贞女性。首先她出身高贵却毫不娇气,不慕虚荣,不欺贫穷,重视诺言、充分信任爱人。其次,她在贫困中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对爱人的坚贞,时间不是她对爱情的障碍,这种勇气即使在今天也是许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忠孝之间,她也是游刃有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了爱人,也感动了她那思想腐朽的父亲。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度理解的人物形象。
在秦腔界许许多多老师表演的“王宝钏”里,我个人比较欣赏杨凤兰老师塑造的王宝钏,无论是唱腔的韵味,还是个人的修养和气质,都能看出她对艺术的追求是很高的,同时她为理想中的秦腔艺术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可以说用生命换来了辉煌,既让人感动也让人惋惜!
我也很欣赏肖玉玲老师塑造的不同版本的王宝钏,她唱腔深情细腻,表演雅致脱俗,各方面都很讲究,值得后辈们学习和发扬。
而我作为一名基层剧团的演员,要想达到自己理想的艺术效果谈何容易,只能努力做好自己,演好戏,做好人,仅此而已。
因为演了王宝钏,才让身边很多观众和朋友记住了我。每次和老师同学聚会时,他们总是强烈要求我唱一段“王宝钏”让他们过过瘾。虽然有段时间离开了舞台,但只要熟悉的观众提起我,就会谈起我演的《赶坡》,有时连我自己已经忘记的事情,他们还记得清清楚楚,还说想在电视上看到我总不能如愿。每当听到这些,我都会感到惭愧不已。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老师,给我排练《赶坡》和《窦娥冤》的薛蕙芳老师,还有一直很关心我的王桂英老师等很多很多我尊敬的人。最难忘的是我的音乐兼作曲老师梁根琦。由于我嗓音好,唱腔出众,梁老师非常支持我,逢人就夸,甚至每次唱腔考试都给我打高分,鼓励我参赛并为我选戏、作曲、请导演。可惜我那时年幼无知,不懂得珍惜,辜负了老师对我过高的期望。虽然,他后来也带着很多遗憾和不舍离开了这一行,但每次想到当年他对我的爱护和培养,心里都会有满满的感动和深深的愧意,这感动只能化为今天的我在舞台上继续把戏演好,把王宝钏演好,也许是对老师和喜欢我的观众最好的报答。
王宝钏,一个美丽的,有个性、有思想的女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她的人格魅力和故事打动了我,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决心在今后的舞台生涯里,把她塑造得更加贴切、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