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30日
浅谈土族舞蹈《绣嫁》文化元素及情感表达
浅谈土族舞蹈《绣嫁》文化元素及情感表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激励青海省艺术院团的舞蹈编创热情,提高舞蹈创作和表演水平,进一步推动我省舞蹈艺术繁荣发展,一场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广播电视台、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举办的“青海省艺术院团原创舞蹈比赛”真可谓是舞乐升姿、精彩无比。从本次舞蹈大赛来看全省的舞蹈艺术又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步。无论是从舞蹈编导还是舞美创意、服装搭配等方面都做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每个舞蹈作品都很精彩,很特别,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
  本次舞蹈大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舞蹈作品就是土族舞蹈《绣嫁》,其中土族阿姑的优美舞姿让人叹为观止。据了解,舞蹈《绣嫁》取材于土族的刺绣文化元素,表现了土族姑娘的飞针走线,她们通过用七彩丝线编织嫁妆,表现她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恋。
  土族的刺绣文化
  据资料记载,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姑娘们长到七八岁,就开始在母亲、姐姐们的启迪下拿针弄线,学做绣花。从简单的针扎、荷包、衣领、围兜、腰带,到大型的人物、山水、佛像等都要能绣。如果谁家的姑娘会做鞋袜会绣花,就夸她聪明,是个有出息的好姑娘,将来一定是个好媳妇,反之就被人嫌弃。
  土族民间刺绣种类较多,彩线的运用,颜色的搭配,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土族妇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
  土族刺绣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不同的针法,是根据不同的衣服的需要而定的。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渡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独特的盘绣、拉绣、挂绣。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比如,姑娘们结婚用的“达博等”,是比较大的服饰刺绣,有一丈二尺长,一般为墨绿棉布。带子两头都绣花,一头最小的为三个眼子,大的有四个、五个眼子的。各个眼子都用不同的图案组成,有太极图、八卦图、喜鹊登梅、孔雀栖牡丹等等,色彩缤纷,层次丰富,而且带子两头的图案都要对称、和谐。
  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对待同一件艺术品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在看待同一问题上,不同的人透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所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首先,对于一名舞蹈编导来说,就要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在观看了《绣嫁》这支舞蹈之后,让我对如何通过舞蹈来表现生活产生了共鸣。当音乐响起时,我印象中土族舞蹈应有的柔软、飘逸的风格不是十分明显,但空灵的音乐却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一阵阵的涟漪。
  舞蹈《绣嫁》以演员手拿刺绣圆绷子造型为开头,音乐响起时一名绣嫁姑娘的头就开始灵动,慢慢后排的那些姑娘的头渐渐摆动,随着队形的变化形成一个半圆形,围绕在炕边待嫁的新娘坐在炕中间。这一画面是种完美的预像,象征土族姑娘这一美好的形象。在保持半圆造型的同时,舞蹈演员们一手拿着刺绣圆绷子一手拿着针线结合着美妙的音乐,手臂时而上下飞舞穿针引线,时而左右优美的摆动,而这个舞蹈艺术主要通过刺绣动作来表现手部动作。她们的动作时慢时快,时而有力时而伸出。不仅将舞蹈的三要素:姿势、结构、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将舞蹈动作本身的三元素,即空间、时间和力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鲜明的节奏和轻快的舞步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20位舞蹈演员要统一协调好大家的手部刺绣动作,整齐划一地展示出自己飞针走线的刺绣,表现出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更凸显出这支舞蹈的难度。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舞蹈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舞蹈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次,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和舞蹈编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舞蹈编导具备良好的舞蹈综合素质。一个称职的编导至少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功:一是组织能力,二是结构能力,三是编舞能力,最后是排练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的基本素质,掌握了一定的舞蹈创作知识和表现技能等相关知识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编导工作。主题鲜明,这应该是每一个舞蹈编导最重视的问题。编导作为一个组织者要善于运用各种舞蹈手法来展现生活,善于置身局外去观看作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创作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
  一般情况下,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总是按照舞蹈编导已经构思和编排好的舞蹈作品来进行表演,塑造人物和传达情感方面总被各种框架限制,其效果总是无法达到最好。面对这一情况,作为舞蹈演员,必须进行反思,大胆突破这些束缚,在真切的感知中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即舞蹈演员在对作品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完成作品。由于每个舞蹈演员的气质、性格都不相同,对作品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常常会以不同的理解来诠释舞蹈作品,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给作品带来新的特质,同时也为情感的传达提供更多可能。例如,舞蹈在进行到3分30秒时,演员们手拿三条绣满各种图案的大长绸,优美柔软地展示出腰身的曲线,手上动作带动身体的摆动,演员的头饰、妆容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音乐的烘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中,一位领舞演员的脸部表情,时刻保持着微笑状态,眼神中透露出了一位闺阁待嫁中的土族姑娘对未来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她一个人的神态,以及灵动、传神的舞姿,来感动观众。七彩的民族特色的服装和彩色的舞台背景,衬托出这绣嫁阿姑的婀娜多姿。整个舞蹈作品有5分多钟,每一秒都是那么精彩,让人目不暇接。
  总之,舞蹈之所以有美产生,正是因为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而情感是人类生存、劳动和文化经验的积淀。而此次舞蹈比赛也让我学会了用心去欣赏舞蹈,不只是看舞蹈的服装、音乐、背景、舞台等,还学会了如何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去读懂一段舞蹈里的情感。比如,这美丽动人的刺绣姑娘用肢体语言谱写出心中的舞蹈,坚毅地展示着她们创造的奇迹。她们纯洁的灵魂和这舞蹈融为一体,完美地诠释着舞蹈艺术,即使过程是艰苦的,只要多一份努力,一样会有优秀的成果。人生就该这样,生活中没有歌,但自己心中得有一首自己的歌,支持自己,坚定地努力,享受过程,相信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