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陕西商洛境内。
商洛花鼓的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舞姿刚健优美、跳法多样,有蹦跳、闪跳、弹跳等。其跳名目虽多,但表演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商洛花鼓以“三小戏”演出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角色,表演生动活泼。
商洛花鼓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联缀起来,或单独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商洛花鼓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依据音乐形式可分为花鼓子、八岔子和大筒子三种。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描绘公子、小姐的爱情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代表性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呈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新创剧目有《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
根据传播地域不同,商洛花鼓戏可分为商丹路花鼓与镇柞路花鼓两种。商丹路花鼓音乐曲调优美柔和,语言唱腔上多用关中音调和当地土语;镇柞路花鼓音乐高亢、明亮、欢快,音调一般采用下河话(据传花鼓调源于鄂西北的下河)。
商洛花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但历史悠久,在戏曲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商洛花鼓目前尚处濒危状态,需抢救和保护,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宋达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