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6日
九成宫之叹
九成宫之叹
  九成宫水井
  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九成宫是隋文帝在麟游建造的一座恢宏的夏宫,最终毁于唐末一次山洪暴发。所以,九成宫总能给那些对文化遗产倾注感情的朋友带来奇异的遐想,于是在城里住得乏味了,就渴望能到九成宫遗址去看看,以搜寻历史的痕迹。
  离开福银高速公路,我们拐上一条还算坦荡的公路,一会儿跃到高处就远远看到一片被绿树簇拥的凹地,似乎上面还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岚,把那稀疏的农舍和垄田罩得若隐若现;途中还不时有精灵的鸟儿冲你叽叽喳喳,逗你放松油门减速前行,感觉很快便有凉爽袭来,有如驶入了桃花源般的超然境地。终于抵近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尽头,一片颇为讲究的青砖古院正在大兴土木,来到门前方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所在地。有位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的朋友指着那已被玻璃罩起来的石碑侃侃而谈,仿佛是在细述自己经历过的少年轶事。这醴泉铭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真是了得,文由唐代谏官魏征所拟,字由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稍有遗憾碑由何人所刻没能留下记载,可见唐代还没有把雕刻提到应有的艺术地位。
  虽说碑文记述唐太宗在麟游发现清泉的神话如今已引不起人们的感叹,但当时此碑一立就引来万众欢呼,文人墨客呼朋唤友争睹尊容,达官显贵多以卧榻能藏有此碑拓片为荣。可恶的是,竟有神迷此碑的皇亲贵胄,为使自己的收藏成为稀世珍品,揭下拓片后便要毁掉石碑上的一个字,使得后人再拓便有了必然的缺憾。所以当朝便有醴泉碑一字一金之说,说的就是此碑拓片缺字越少越贵。如此以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宝,已经人为地缺损十一字了,不由得令人扼腕喟叹。而且这通石碑由于经年累月拓打敲磨,字口均显圆润,浅薄的字形当然模糊起来。有些字迹更被拓得瘦了形骨,于是便有珍爱醴泉碑者收集原拓,模仿原形将那字口深凿几许,期望能恢复曾经的字形。想那后来的雕刻者面对盛名之下的宝物也是心有余悸,只能战战兢兢轻凿几下了事,生怕坏了原碑的风骨。如今,我站在石碑前小心翼翼地仔细默读,那老套的故事的确已无魅力可言,但那石碑就像是一位饱学的老者在与你进行时空对话,会不时被那飞扬的潇洒所倾倒,也被那沉稳的笔风所折服。以至我拜别那通石碑几年了,还常常会回味起石碑所透出的神韵,总喜欢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时,洗手展拓一睹芳容呢。
  从那碑亭出来,我们驱车前往四五里外的慈善寺,那里是一处佛家圣地,想来那片佛龛当年是为皇室礼佛服务的。盛唐时代把佛事看得倚重,那时候皇亲国戚们在这里享受清爽之时,还期望佛主能够护佑朝堂事遂人意,所以围绕九成宫,隋唐两朝整整修建了四处颇具规模的佛家寺院,以敬奉慈悲的菩萨施以恩泽,以致这里的香火常年不衰,鼎盛之时僧侣多达万人。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慈善寺似乎隐匿在一处山丘的后面,汽车拐进去才恍然发觉到了佛家净地,但你马上发现这处寺院仅剩下二三孔石窟了。石窟外面修建了浅浅的佛堂,略略透出宝殿昔日的繁荣,但由于没有僧人打理便少了些许仙味,只有门口一道孤零零的石碑昭示着这里还是国家级的文物单位。不过这里的风水确实清静得可以,本来这石崖之上是丰茂的庄稼地,下面是一泓清冽的流水,由北而南在寺前形成回路又转到东边崖岩深处了。不知何朝何人似乎想在对面石壁上留下痕迹,却又不知为什么只磨出几个平面,没能凿出笔锋的犀利与浪漫,有如百里之外高昂的无字碑在娓娓述说,先朝在这里曾经发生的善良的丑陋的故事。待走上石窟门外的小坡,远远近近的景物便都落入眼底了,似乎也是有了佛主的佑护,这里的麦穗都长得沉甸甸的,忍不住拔下几穗来,搓掉麦壳倒进嘴里细嚼慢咽,只一会便香得满口流涎了。
  真遗憾这些先知先觉在唐代那场山洪袭来之时,没能保住九成宫免遭灭顶之灾。这座被尊为隋唐离宫之冠的九成宫,大大小小的殿堂楼阁依山傍水铺排了方圆数十里。清康乾时的画家袁耀绘制的《九成宫图》,江山平远,气势恢宏,可见清代初叶这里还残留有九成宫楼阁的,而如今已不知所踪了。所以当地朋友想劝我再看看其余的几处石窟,我已没有了一点兴趣,只问朋友九成宫那么多宫殿楼阁怎么看不到一点点遗址呢?那位朋友稍一沉吟便嚷叫起来,有处唐代水井在上世纪末基建时被发现,已被悉心保护起来。我闻声来了兴趣便催促朋友快去瞅瞅,期待能从井里发现九成宫曾经的绚丽。
  我们的车居然开进了县城繁华的街道,在一扇紧闭的黑漆大门前停下,径直来到一处维护起来的枯井边。啊,这口水井居然保护得如此完美,井面是石砌的八角葵花形,预示着八方来水在这里汇集,井壁是用弧形砖砌成的,隐约可见深深浅浅的青苔,探望井底似乎可见人影荡漾。如此精致的水井想必是皇家御用之水了。朋友说当年旁边这家单位盖楼时发现了这处水井,想不到竟然是目前最完整的隋唐实物,从此所有描绘唐代水井的绘画和影视都依照这个模样了。然而,我感到奇怪既然这里有这么重要的发现,周围怎么还会盖起密密茬茬的水泥板楼呢?
  朋友告诉我,这要说来话还不长,是上世纪六九年原来的县城人多拥挤,就有“神仙”动议将县城从几里外的山梁上迁到这片宝地来了。我一听顿感愤然,那他们不知道这里是赫赫有名的九成宫遗址吗?朋友尴尬地回答,那时候人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保护遗迹啊。而我耿耿于怀的是,六九年动迁,八零年就发现了古井,如果当时能停下来另找县址,会给后人留下多少震惊世界的惊奇啊!可以想象有多少宝贵的遗存已被打桩机给摧毁了啊!望着县城里熙熙攘攘的人流,望着仍旧在施工的一栋栋脚手架,我直感脚下被钢筋水泥重压下的九成宫在抽泣呻吟。的确,那场洪水固然令人憎恶,而视历史遗存为草芥的行为又怎能不引起后人仰天长叹啊!
  我不由得拉住朋友说:走,要告诉他们,麟游县城里建设得愈少,对国家对历史贡献愈大!君不见,隋唐年间多少国策在这里酝酿,多少沉重的故事在这里演绎,这是一块真正掩埋在历史积淀下的土地啊。且看大江南北,人家只有一个朦胧的传说就会大兴土木,炒得沸沸扬扬,而我们的脚下却踩在实实在在的九成宫遗址上。所以,保护这片被现代建筑挤压下的九成宫遗址,是今天的人们不可推脱的责任啊!
  可我忽然发现,朋友微微笑着,脚下没动……  《大秦之道》(连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