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6日
文化艺术报记者驻村调研
山阳县贫困户熊兴成养蜂脱贫
山阳县贫困户熊兴成养蜂脱贫
  山阳县高坝镇双寨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驻村干部不仅出点子帮扶搞种养殖,还帮扶养蜂贫困户进行技术脱贫。5月22日,记者找到了双寨村养蜂专家熊兴成。
  45岁的熊兴成,从2015年开始养蜂,靠着一股子钻研劲儿,一年后成了养蜂专家。经双寨村驻村工作队考核推荐,成为法官镇两岔口村聘请点养蜂专家之一。
  熊兴成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但一次意外摔伤了右腿,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生活的压力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当时家庭生活主要靠我外出打工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和妻子给人打零工来维持,家里父亲患脑梗瘫痪在床,两个孩子上学,大点的念初中,小点念小学。76岁的母亲,慢性气管炎也时不时地需要打针吃药。当时我真不知道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2015年赶上双寨村的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养蜂,他思考再三后决定养蜂。
  2015年10月,他成为村上第一批养蜂人10人中的一员。第一年20箱蜂就见到收益,产蜜600多斤卖了2.5万元。期间,他的养蜂之路也并不轻松,春季注意割片,分蜂,检查卫生,蜂箱中是否失王;冬季操心,喂糖,保暖,查看蜂是否健康。当技术员给其他人教的时候,他都会用心观察学习,没事自己就钻到蜂场看蜜蜂怎么活动,想着技术员讲的要点。慢慢地在这些繁琐的事情和波折中,熊兴成掌握了养蜂的诀窍:养蜂要耐心,没事勤检查。
  去年熊兴成在当地集中培训了4次,每天只要有电话,就要上门给养蜂群众解决问题。他也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有部分贫困户养蜂户,还要等着技术员或帮扶干部搭蜂箱,分蜂王,甚至连清扫蜂箱环境都指望着技术员帮他们完成。
  熊兴成向记者抱怨道,“有些群众就认为,你是技术员你来就应当做这个事情,我不会你就应该帮我做。我觉得,这样不好。我帮你操作100回,你1次都不操作,你咋学会养蜂。有些人自己摸索,还不让我在旁边说,你看着他很努力,当然也愿意和他多说点养蜂技术。”
  问到他指导的养蜂户有没有养得好的?熊兴成说李根菊家的养蜂状况就不错。第一次10箱蜂就产了60斤蜂蜜,因为一般人初次能产20斤蜂蜜就非常好了。前几天他还去过她家,听说去年产量不错,今年又买了8箱蜂增加投入。
  对于这类有等靠要思想的养蜂户,熊兴成说:“村上带动我们养蜂,是给我们指了一条脱贫路。如果自己不想办法想门路,坐在家里不可能脱贫。”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
  对于未来的生活规划,熊兴成说:“等今年聘任期满后,想扩大规模专心养蜂,现在两头跑,家里养多了妻子也顾不过来。”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