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2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7期)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鼓舞形式。这种鼓舞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它从古时人们驱赶野兽和战时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的战鼓演变而来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传说最早的腰鼓是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些部落的男性为保护家园,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发展为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威慑敌人的不可缺少的装备。腰鼓同刀枪、弓箭等一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遭遇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鼓舞士气,战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逐渐消失,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节庆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仍然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至宋代,打腰鼓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等融为一体。此后,又逐渐将舞蹈、武术、体操等动作融入腰鼓的表演形式之中,形成了黄土文化中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扭中伴舞,舞中含扭,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将内心的喜悦之情用“能劲”抒发出来,让人看了心旷神怡。武鼓以打踢为主从,重打轻扭,动作威猛刚烈、剽悍豪放、气势磅礴,鼓乐刚劲激昂、铿锵有力。安塞腰鼓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路鼓、场地鼓和舞台鼓三种。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腰鼓队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动作主要有十字步、倒踢腿、跑步跳等;队形有单过街、扭麻花、蒜辫子等。场地鼓多在广场或指定地点表演,是安塞腰鼓表演的主要形式。场地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时人数众多,势如排山倒海,极为壮观。舞台鼓是少数鼓手在台上集中表演的形式,一般8至12人不等,技术要求较高。
  1996年11月,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2003年11月“安塞腰鼓”商标注册成功。2006年5月,安塞腰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宋达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