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2日
文化馆长谈文化(第5期)
发挥群众主观能动 积极参与非遗保护
发挥群众主观能动 积极参与非遗保护
  洛南县文化馆赵洛营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步,在前行中我们发觉因走得太快无意间丢掉了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是民族的记忆和精神。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党中央对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多次强调必须继承、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文化传承提出了明确要求。
  洛南是秦岭以南唯一一个黄河流域县,自古北接秦晋,南连楚豫,文化地域深厚,文化遗存丰富。据2014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洛南盆地旧石器群落分布,有力地证明了8万-25万年间洛南盆地是古人类活动中心。女娲补天、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河图洛书等远古传说在洛南广泛流传。秦楚杂居地使洛南民俗、手工技艺的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洛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7项,市级名录33项,县级名录71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我们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颉传说》是我县近年来重点保护项目,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用各种手段在县域内外宣传,展示仓颉文化,以仓颉首创文字的智创精神,激励人们凝聚人心,发动群众讲仓颉故事,以文化志愿者为主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用播放视频、展板宣传、摄影展览、书画笔会、文艺演出、庙会祭祀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传播仓颉文化,每年举办的谷雨祭祀仓颉活动参与的群团组织、群众、志愿者多达10万余人,将传承活动推向了高潮。
  依靠基层群众,积极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收集非遗物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洛南孝歌》《云蒙小调》《鞑子梁石板房》《斛叶粽子》《水磨制作技艺》等18项新保护的项目都是在群众发现、保护、参与的基础上完成的。大石河水磨整体原址保护、洛南农耕文明物件收集、古民居建筑群落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皆与群众提供线索、积极参与息息相关。
  以群众为主体,引导、教育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先后集中培训重点人员,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下乡指导,培养积极分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结成书,送到群众手上,培养人人都是宣传员、保护员、传承人的意识。教育群众养成从自身做起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意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从细微处着手,依小托大,使传承保护进入自觉状态,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人是主体,走群众路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将以习总书记有关文化繁荣、传承的精神为纲,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将洛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新天地,同人民群众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