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C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8日
秦 腔
秦 腔
  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大汉苏武︾剧照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是劝善调、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剧种,发源于陕西关中的三原县(一说发源于陕西西府的岐山、凤翔等地)。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音特点。自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子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的声腔艺术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基本形成,至明代弘治、成化、正德年间已具剧种特色,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一带,清初时已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3000多种,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代表性的剧目有《长坂坡》、《和氏璧》、《三娘教子》、《柜中缘》、《玉虎坠》、《春秋笔》、《破洪州》等。秦腔在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尖板、代板、起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战鼓、暴鼓、手锣等。秦腔的角色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现程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优美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颇具特色。
  秦腔作为我国西北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成为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曾经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喜爱。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秦腔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观众群体大幅缩减,秦腔这一传统戏曲艺术正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秦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理/宋达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