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不少人都听过这首《说唱脸谱》,但对脸谱及背后的故事是否熟悉呢?家住陕西宝鸡的马勺脸谱艺术家张星,二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在和这些脸谱打交道。
张星,艺名“花脸张”。宝鸡市第一批非遗“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宝鸡社火脸谱博物馆馆长,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发掘整理800个西府社火脸谱画稿
根据史料记载,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堪称我国最为古老的脸谱之一。
马勺,系民间舀水取粮之工具,因古人用之喂马而得名。其形椭圆,外凸内凹,与人面相似。马勺脸谱起源于陕西,老百姓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画在马勺上而得名。宝鸡社火马勺脸谱,质朴而富有浪漫色彩,夸张而蕴涵生活气息,追古而不乏时代特色,素以“驱邪迎祥”、美化家居而绵延至今。
张星从小喜欢观看社火表演,尤其对马勺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炎帝神农氏的传奇故事在张星心里扎根。因为喜欢秦腔,就喜欢上了秦腔脸谱,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制作脸谱的民间艺人。通过数十年的搜集与整理,张星发掘和整理将近800个西府社火脸谱画稿,绘制出越来越多的脸谱形象。
张星做马勺讲究用桐木做勺,因为桐木不变形,而且没有裂痕。上色颜料采用色彩鲜艳的温莎牛顿广告色。这些原料虽然成本高,但制作出来的马勺品质都是一流的上乘货。他喜欢用写意的手法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不同角色脸谱,在人物眼睛、嘴部,尤其额头上表现其性格、地位和身份。他在雷神额上画“闪电”,风将额上画“大风”,楚霸王额上画其兵器“方天戟”……让人叫绝。
近年来,张星的作品畅销国内外。在浙江客商的大力推荐下,张星将社火马勺脸谱移植到棒槌、木盘、风箱等家居用品上,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同时,他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大型活动,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他现场向观众展示马勺脸谱的绘制技艺。50多件马勺脸谱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他说:“前些年因为市场前景不好,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而现在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常因为缺少人手不敢接订单。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让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筹百万元建脸谱博物馆
随着积累、收藏的脸谱越来越多。2009年,他拿出家里全部积蓄30万元,后来又跟周围朋友借了一部分,累计投入上百万元,筹建国内首家社火脸谱博物馆。2012年,博物馆开放。
这座坐落在农家小院的四合院式博物馆,已有2000多人来此体验社火脸谱的制作技艺。据张星介绍,这座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博物馆,藏有珍品脸谱六百多种。一进院门,照壁上冯骥才先生为博物馆写的《来,亲近一下我们文化的根》一文十分醒目。
说起选址的用意,张星说,耍社火的习俗在农村生生不息,从传承的角度说它是民间艺术。“如果把博物馆建在市区,它很有可能会变成卖场,失去它作为民间艺术的价值。而且,在这里负责制作马勺脸谱的员工,全是本村的村民。”
张星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担负着传授技艺的责任,保存和传承社火脸谱,还要给这种民间艺术尽可能带来创新,开发它更为多面的使用和欣赏价值,让它能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文化艺术报记者花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