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没有好坏只有合不合适,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只属于自己。
对电影《太平轮》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说是史诗般的恢弘巨制,也有人说是强行拼凑的大电影。在我看来,也许是我们不懂吴宇森,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他要复刻的历史是那片天空下的生离死别,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跃动,并不是一味迎合观众的观影需求,如果一味迎合观众,那样的电影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同样是震惊世界的沉船事故,类比于泰坦尼克号,太平轮和它的名字一样,多了几分太平盛世倾灭的悲哀以及在苍穹下苦苦挣扎的众生的苦涩,泰坦尼克号甲板上的是璀璨爱情之星,而在夜幕中,坠入深渊浮沉在幽暗波澜之中的是三对恋人的深情和一张包揽了人性善恶悲欢的大网,落入其中,难以逃脱。
在太平轮的故事里,那些小人物,奔波离散,不也是刻着一个逃的字眼么?蕴芬,贵如将军夫人在时事变动下也要逃亡台湾,她的外婆带着一大家人也是在逃出一条活路;于真,社会下层的一个妇女,目不识丁,就为了一个信念四处逃亡,追着那个遥遥无望的承诺,一路向前无论生活多难熬;泽坤的大嫂,先夫是共产党人早已去世,她毫不犹豫的担起了照顾全家人的责任,这不就是在生活磨难的缝隙里逃得生存的吗?逃,能逃多远,能逃多久,但为了活着,不问未来,这就够了。
船票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对于上海的千千万万民众来说,他们也许不知道也不清楚时局变化,但对于他们来说,攒钱,买一张船票,去台湾,那也许就是活路,是一苇往之的唯一鹄的。今天五十六万元明天七十八万五千,而且还要涨,这话一字字的说出来透着的是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无力挣脱的满满心酸。船票啊,不管后事如何,上了船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不问不想不顾虑,明天会怎么样,谁知道呢,这是对生命的本能追求,也只有当乱世纷纷之中才显得分外清晰,人类之弱小,生命之脆弱,人性之悲哀,令人沉思。
“信”之一字在全片中也处处有念。芒草有灵,可以传情,每当风吹动风铃的时候,我坐在窗前,好像能听得见你的呼唤。时候还是那个时候,钢琴还是那架钢琴,你还是你,风起的时候,我会在哪里。海的蓝色是你的颜色,我在基隆的时候,总会望着东北方向,那里吹来的风都有你的气息,听说海水会把思念带给你想的人,我多想走进海里,向着你的方向,你说我会不会来到你身边。
读此,数度泪目。
类比于海上钢琴师,同样的海上悲剧,人都随船沉入了海底,情也落入深海。《1900》是那种和世界没有太多接触的悲剧性消亡,而太平轮则正是世事无常苍穹下纷纷扰扰的爱恨情思纠缠的悲剧性挣扎,对,一种是趋于平静的悲情,一种是在交织中剖开给你看,让你体味挣扎着鲜活的悲情。这时候就想起了一句话“悲剧是什么,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就是在这碎裂和体味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深懂得,学会珍惜学会如何去爱美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悲剧要教给人们的吧。
太平轮,这艘结局是惨痛沉没的轮船和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显得有些嘲讽,不过,这难道不正是人们对于太平的殷切期盼和太过于深切和急迫而导致的吗?世事也总是这样,人性大抵于此,过犹不及,可怕可悲可叹。
镜头里,太平轮启航前飞过的那一群白鸽是否知道落在自己身上的那一束束失神的目光,太沉重,不自知。
或许吧,看不到太平轮的《太平轮》,才是吴宇森真正地想让人们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