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导演张大磊(左一)与西安影迷找寻儿时记忆。 康于/摄 3月24日,201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在全国院线公映。当日,青年导演张大磊和主演张晨现身西安,与古城群众对话一个时代的记忆。该片已于近日踏上“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的七城主题巡回对谈之路。
主创班底皆为“七大姑八大姨”
电影《八月》描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的生活日常,故事看似普通却深具诗意。那时候的西部小城,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少年小雷就这样在天真与世故之间、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
作为张大磊的首部电影,此片全部起用非专业演员,张大磊笑称创作班底皆为“七大姑八大姨”构成,其中饰演小雷的孔维一是同事家的孩子,小雷的父亲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而小雷的母亲则是自己从事婚庆行业时的客户。
迄今为止,该片入围海内外13个国际电影节(影展),提名24个奖项,更在金马奖揽获最佳剧情片、最佳新演员等八项大奖。然而,光鲜外表的背后,这部影片的诞生却并不容易。
从《八月》故事雏形,历经4年剧本撰写,到2015年电影杀青,2017年3月上映,《八月》可以说是一部从生活缝隙里换来的电影。2008年张大磊写下这个剧本,到如今上映已经过去9年,张大磊表示,这不只是他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的过程,“它是创作,但更多是自然的成长,平常生活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张大磊以“简单、安静和浪漫”三个关键词概括影片风格,“是一个小男孩的梦境”。
对谈现场,有观众提起角色与导演之间的共同点时,张大磊表示,《八月》确实是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小雷”和“父亲”的两个角色,都有自己投射的影子。
导演自曝曾是摇滚少年
尽管是科班出身,《八月》导演张大磊现场却自曝曾是一名摇滚少年,学电影只是因为觉得音乐专业太过枯燥。本来应该进俄罗斯念音乐学院的他,连入学考试都通过了,却又在临门一脚时转了弯:“我一到音乐学院大门,看到所有人都非常严肃,我想这一去肯定是完蛋了!后来就跑去电影学院,那里的学生们看起来有些懒散,可能是写剧本熬了一晚上。但我当下觉得,这个气场对!”
对谈现场,张大磊称与张晨也因摇滚乐而相识,当年经常互相观摩对方的演出。虽然是第一次来西安,但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长大并在电影里反映制片厂改制,张大磊对于西影厂有深深的崇敬,“我的情感表达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电影从1988年开始就不太一样了,出现了好多丰富的电影元素,比如说城市电影,还有好多类型片,西影厂的片子是打开这个局面的,比如《疯狂的代价》。西影厂丰富了中国电影。那时候比较特殊,大多数观众看电影不像现在这样,不会经常看,但是每看一部都会有仪式感,特别认真地欣赏,而不是像现在‘你看过这部没,我看过了’,就这样。”
90后观众要带爸妈“二刷”
《八月》自在金马大放异彩之后便颇受关注,它貌似笨拙、不讨巧,然而却俘获业内业外一致好评。对谈现场,张大磊分享了自己在金马奖台前幕后与观众及电影行业前辈的交流。回忆起侯孝贤、张艾嘉等导演前辈对自己的肯定与鼓励,张大磊表示他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西安站路演当日,正值电影《八月》上映。很多观众在观影后都表示被影片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认为影片是中国版的《请回答1994》,被勾起很多对于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部分观众激动表示平时与父辈沟通太少,这次一定要推荐他们去看。
在与主创互动环节中,有一位90后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说:“《八月》可以拉近与父辈之间的心灵距离,中国人不太会直接表达感情,片中合影那场戏小雷虚搂并不在身边的父亲很打动人。”他表示愿意带爸爸妈妈再看一遍。“虽然我不会说,但我希望爸妈知道我爱他们”。
一位女影迷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看《八月》,她觉得电影是属于大银幕的,只有在影院看,才不会错失影片丰富细腻的亲情细节,她愿意推荐身边的亲友观看。
不少观众表示,没想到作为文艺电影的《八月》原来观看过程是很放松愉悦的,感动之余笑意持续,“高级的幽默源自真实的生活”,父母拌嘴、小雷耍双截棍怒视、父母求人解决孩子上重点学校等,都成为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的触点。
现场不少媒体肯定了《八月》出色的视听语言,与故事相得益彰,共同经历了一次美好的情感旅程,堪称记录90年代的“最浪漫的影片”。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