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不忘初心 与时俱进 做艺术科研的排头兵
不忘初心 与时俱进 做艺术科研的排头兵
  2016年3月,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动员培训
  《西安鼓乐大典》(五部二十卷)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科研丛书(部分)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科研丛书(部分)
  2016年10月,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亘古遗韵在西安音乐厅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位于古城西安龙首原上的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作为省委、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主管的直属事业单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发展,该院在艺术科研、艺术创作、非遗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陕西艺术科研的排头兵。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是陕西省唯一省级艺术科研机构,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西北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1953年成立的陕西省剧目修审委员会、1957年的剧目工作室,正式建所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2016年12月更名为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在这万物复苏、百花吐蕊的三月,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迎来由“所”改“院”的大喜日子。为探寻这朵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艺术科研之花,追寻它发展的轨迹,文化艺术报记者特意探访了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潜心艺术科研  取得辉煌成就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起步于流行剧目、传统剧目的修审、整理与编撰工作,先后挖掘整理了28个地方剧种的手抄传统剧目8700个,编辑出版《陕西传统剧目汇编》86集,为城乡剧团的剧目演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主要承担了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任务。20多年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踏遍了青山,深入三秦大地,白天走村串户,提着录音机、照相机,带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首歌一首歌、一个曲一个曲地录,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晚上伴着青灯一遍一遍地哼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校记。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求索,高质量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曲艺志·陕西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的编撰工作。
  在“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工作首届表彰会议”上,文化部、国家民委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分别授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编辑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部先进集体奖。陕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也举行了“首届文艺集成志书表彰大会”,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荣获艺术科研管理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编辑部、《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编辑部获先进集体奖。
  “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工程,是中国文艺史上一项空前的文化系统工程,被誉为“文化长城”,在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在此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奠定了在陕西乃至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军地位。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科研工作者结合课题研究,在陕西文化艺术科研领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艺术研究》《剧本》等千余种报刊发表论文、艺术作品2350多篇(幅);出版了理论专著、论文集90多部,综合艺术论著主要有:《陕西艺术丛书·艺术研究荟录》1-3辑、《新时期陕西文艺论文选》,《陕北文化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陕南文化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关中文化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三秦文化品格》《和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激情与沉思》;文艺喜剧美学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幽默理论在当代世界》《喜剧美学初探》《幽默的奥秘》《名人学者论幽默》《美丑悲喜之间》;戏曲艺术史论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秦腔史》《秦腔剧目初考》《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秦腔探幽》《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思辨·选择·超越》《中国戏剧管理体制概要》《新时期陕西戏剧论文选》《剧海漫游》。美术方面有:《美术辞林》(版画艺术卷)《陶瓷的文化品鉴》《中国图象解析》《中日佛教艺术发展衍变比较》《母亲的花儿》;音乐方面有:《陕西新时期音乐研究文选》《二人台音乐》《露水地里穿红鞋——信天游曲集》《传统音乐探幽》《传统音乐生态透视》《陕北秧歌研究》《陕西民间鼓吹乐精选》《陕西风俗歌》;舞蹈方面主要有:《陕西民间舞蹈概览》《中华舞蹈志·陕西卷》《舞蹈新论》《陕西舞蹈新论》;文化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有:《文化的力量》《陕西省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
  新的历史时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积极为省委、省政府文化决策服务,为陕西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紧密联系陕西实际,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将重点转移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和发展陕西文化艺术事业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来。以陕西文化基础理论、文化发展现状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为突破口,艺术科研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单一戏剧研究,拓展到了戏剧、美术、影视、音乐、舞蹈、曲艺、非遗保护、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领域,完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感浓厚,学术观点新颖的各类课题,艺术科研取得了卓著成绩。
  先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秦汉乐舞志》《中国曲艺志·陕西卷》《中华舞蹈志·陕西卷》;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国戏曲现状调查·陕西部分》《中国民间舞蹈资源现状调查·陕西部分》《中国民间音乐资源现状调查·陕南民歌》;一般课题《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当代演绎》《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陕西社火探析》《西安鼓乐口述史》;《陕西省县级剧团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关注农民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文化部课题《唐大曲与西安鼓吹乐比较》《陕西剧种传承与保护调查》《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发展调查》《陕西精品生产现状与发展调查》;陕西省社科、艺术学、软科学课题《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黄河流域原始氏族部落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大遗址保护对文化艺术建设的影响——以大明宫为例》《陕西民间戏曲剧种与社会系统研究及其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陕西文化科技发展现状研究》《天水——关中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陕西文化发展现状分析》《陕西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现状调研》《陕西省创作人才和重大题材创作调查报告》《关于打造陕西文化品牌战略的发展研究》《陕西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策略与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等10多项调研课题。这些课题或重艺术实践,或重产业发展,或重资源整合,或重现状分析,为我国及陕西的文化艺术实践、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利用、文化体制改革、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整合,提供了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为陕西制定宏观性、前瞻性社会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进一步提升陕西省综合文化实力,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和谐陕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文艺研究》《中国戏剧》《剧本》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论文、评论270多篇(幅);其中,5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理论评奖、学术研讨会、论坛中获得殊荣,论文和评论《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西安易俗社与进步文化人》《从几部成功剧目看中国戏曲发展前景》《人格的较量与性格的冲突》《推动戏曲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断想》《三十年的文化考量》分别荣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田汉戏剧奖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三十年”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项;推出了紧扣陕西艺术发展的理论著作:《最新发掘唐宋歌曲》《秦腔音乐》《百年易俗社》《陕西文化发展探微》《原始图腾与民间美术》《延安新秧歌运动》《秦腔问道》《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文集》《陕西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鼓乐大典》(五部二十卷)等二十多部,以及《陕西民歌精华》《陕西民间器乐精华》《陕西民间曲艺精华》等“原生态陕西民间艺术精华音像系列”音像出版物。其中,《最新发掘唐宋歌曲》获中国图书奖。
  现在承担在研国家、省、部级课题有:《陕西艺术史》《百年易俗社研究》《陕西文化强省发展目标、路径、指标体系研究》《网络文化环境下陕西戏剧发展攻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珍藏手抄本编目及研究》等课题。
  2016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国家课题立项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申报成功国家文化艺术智库项目《县级院团转企改制后发展现状及后期扶持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秦腔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这些在研与新立项的课题,既注重艺术史论研究,又注重现实问题研究,将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陕西艺术史论研究、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陕西戏剧、美术、书法事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繁荣艺术创作  抒写华彩篇章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为了促进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抓艺术科研创新的同时,将出作品、出精品放在重要位置,艺术创作领域不断拓展,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长篇报告文学10多部,发表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作品110多篇。创作秦腔、歌剧、京剧等剧目30多台,出版有美术、书法作品10多册,展出、发表作品1100余幅。
  文学方面主要有:长篇小说《天国葬礼》《西榴城》《特别谍案》《秦宫秘史》《碧血鹰魂》《残秋》《媚蝶》《后三国演义》,长篇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高西沟调查》,长篇传记文学《沧海风流》《百战将星·肖永银》,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名片》《中国汽车梦》等三十余部。
  创作和参与创作的戏剧主要有:《司马迁》《刘志丹》《古城墙》《少帝轶事》《情祭秦王宫》《虢都遗恨》《浣花溪赋》《玉华传奇》《柳河湾的新娘》《风雨老腔》《月缺月圆》《关中大厨》等。其中《司马迁》获“五个一工程奖”,《柳河湾的新娘》《风雨老腔》分别获得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剧目三十台。
  参与创作的音乐、影视作品有:秦腔《醇觚原》《药王孙思邈》《商鞅立信》《浪子告御状》《天河配》《黄飞虎反五关》等。电视剧《风流大市场》《水电将军》《县委书记的家事》《香女》《乱世英雄吕不韦》;戏曲电视剧《狸猫换太子》;专题片《国格赋》《千秋丰碑》;纪录片《长大的故事》等。
  创作的美术作品有:《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杨玉环奉诏温泉宫》《陕北腰鼓》《高原云》《回娘家》《黄河畔》《黑白装饰画集》《和平》《黄帝乘龙升天》《难忘的歌》等,部分作品被香港地区和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收藏。美术研究室集体创作的大型壁画《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在宝鸡市中心的河滨公园落成时,《人民日报》等发表了评论文章,多家媒体进行了专访报道。《陕北腰鼓》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览”铜奖。
  “十二五”期间,配合宣传部“五个一工程”,推出了一批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影视作品,其中纪录片《清风碑》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道星光划彩虹》获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优秀影片奖;儿童剧《梦森林》、舞剧《关中儿女》获省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小戏《哎呀呀》获国家群星奖。长篇纪实文学著作《“小巨人”传奇:一个普通人的中国梦——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宣传十八大精神主题出版物”重点图书选题。 

    搭建学术平台 推动文化发展
  新时期以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为推进陕西文化艺术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举办、承办、协办各种学术活动70多次。1984年3月,配合陕西省振兴地方戏曲工作,举办了“振兴秦腔及陕西地方戏曲研讨会”。1985年10月,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振兴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计150余位专家莅临盛会。之后,又相继召开了“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研讨会”“中华梨园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学术讨论会”等戏剧理论研讨活动。
  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美学、美术、音乐舞蹈学术活动,主要有:“首届全国喜剧美学讨论会”、“陕西民族音乐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喜剧美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喜剧美学讨论会(中外喜剧电影专题)”、“第四届全国喜剧美学讨论会暨赵本山喜剧学术讨论会”、“陕西省第十一届喜剧小品理论研讨会”、大型壁画《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学术研讨会、“陕北秧歌学术讨论会”、“陕北说书学术讨论会”、“陕西民间鼓舞学术讨论会”、“新时期陕西文艺现状与未来”专题学术研讨会、“陕西省首届艺术科研成果展览”、“喜剧小品创作座谈会”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发挥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地域文化研究规划,先后举办了“陕北文化理论研讨会”“陕南文化理论研讨会”“关中文化理论研讨会”“陕西影视发展高级论坛”“澄城尧头陶瓷学术研讨会”;承办了“中国西安鼓乐研讨会”“21世纪文化艺术发展论坛暨全国艺术研究院(所)长会议”“中国秦腔高层论坛”“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研讨会”“冷梦新作长篇小说《西榴城》研讨会”“尚飞鹏诗歌创作研讨会”“陕西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民族音乐创作理论座谈会”“陕西省喜剧小品高峰论坛”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活动20多次。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举办大型“陕西喜剧精品鉴赏晚会”,有力地推动了陕西艺术科研、艺术创作的发展繁荣。
  为了推进艺术创作、艺术科研交流和为群众服务工作,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还举办了多次全省范围的培训班、读书班,如“陕西省戏剧编导读书班”、“陕西省戏剧表演人才培训班”、“陕西省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西安鼓乐培训班”等。2014年开始,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开办了“龙首大讲堂”,截止目前已经开展了《戏曲音乐的特性》《西安鼓乐》《电影与人生》《文化与科学》《陕西虎文化》等讲座十七期。
 
    注重非遗保护  传承民族文化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周至唐,长达一千一百余年间,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三秦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一直将保护、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院就收集了一大批明、清陕西地方剧种剧目手抄本。20世纪后期,结合民族民间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又收集了大量原生态民族民间艺术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资料及实物艺术资料。
  近年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建成了150平方米的两个展藏室,对收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28个剧种手抄本及相关资料,进行装裱、整理、归档。同时,对收集的陕西省民族民间流传的各类录音录像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编号、归档。其中民间器乐录音1080盘、戏曲音乐666盘、曲艺音乐806盘、民间舞蹈173盘700余小时、照(图)片1000余幅、民间艺术资料5000余册。2006年,购置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建立了艺术资源数据库,有效地保护了原生态资料。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力度,成功申报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埙乐艺术、古琴制作艺术、秦筝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作为西安鼓乐保护责任单位,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在西安鼓乐抢救、挖掘、整理、研究、非遗项目申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印出版了《西安鼓乐曲集》、《陕西鼓乐译谱汇编》等著作,在长安区何家营建立了国内首家“西安鼓乐陈列馆”。2009年西安鼓乐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我省非遗保护领域的空白。2007年至2015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举办了9届“西安鼓乐艺术节”;在西安、北京、上海、福州、台湾等地举办“西安鼓乐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赴澳大利亚、韩国、法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相继建设了西安鼓乐何家营、南集贤东村、西村等三座传习所;2016年出版了20卷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西安鼓乐大典》。
  2010年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了一百多名民间艺人及相关专业演员参加的“亘古回响”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2014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2016年在西安音乐厅举办了“亘古遗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并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65年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创作了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音乐、戏剧、美术书法作品,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艺术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两千多篇,获得各种成果奖项三百多项,承办、主办举办各类大型学术和演出交流活动70余次,在陕西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排云直上,风鹏正举。新的历史时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将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积极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华章!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