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新民
每读隅人兄的著作,都感觉到有一种精神充盈其中,有一种浩气贯注其间,有一种文风扑面而来。断断续续读了一年他的《书风问影》,这种感觉日益强烈,不论是文章本身,还是特有的“文本之外”,使人尤其是新闻出版人倍感鼓舞,倍感激励,倍感鞭策。
纵观《书风问影》文本内外,首先给人“精”的感受,那就是精神,精致,精进。
所谓精神,就是文中所传达出的中央精神,所传达出的正能量。作者在《移动阅读的使命和责任》一文中谈及大众传播“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物质内需的拉动之外更重要的有精神内需的拉动”,发人深省。
所谓精致,就是精益求精。在“差异化、品牌化、国际化——上海期刊第三届论坛”《新旧媒体融合势不可挡》发言中,作者于“期刊要对互联网说点什么”一节中,从“内容至上、选择第一、质量取胜,可信度、美誉度、品牌效应,简约明了、存储效果好、版权明晰,专业、专一、专注,不旁骛、不分神,定位方便”等九个方面分析后指出: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一定要把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形成互补,正像人类社会建设一样,有了现代思维,同样不能忘记传统道德精华。笔者在陕西省首届全民阅读征文分享会上,所作的题为《提倡纸质阅读和经典研读》的发言与此异曲同工,读到此大有同窗知音之感。
所谓精进,就是业精于勤,不断进取。《马年随想》讲到马的人文精神,三节的其中两节是“马不停蹄,坚持不懈;追求进步,快马加鞭”。“文本之外”所看到的内容,更令笔者敬佩,如《新旧媒体融合势不可挡》提到:“写于27日晚8时至次日晨1时,上海广场嘉延酒店1101房间,谢绝了……的晚饭,专心致志准备发言。”类似情况在“文本之外”比比皆是,其敬业精神可嘉可敬!
尽管人到中年百事多,作者和笔者均是业余为文,但令笔者钦佩的是,作者在书中,一以贯之的浩然之气、清正之气、磅礴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儒圣孟子所言的至大至刚,配道与义。书中的浩然之气,固然与作者地位有关,也与其经历修养不无关系,大学毕业后在省委工作,然后从事出版和出版管理三十年,中间脱产进修,参加党校培训,学以致用,著有《学而》《书庐问境》等五六种出版理论著作。试看《强化知识服务的正能量》最后一段“知识拯救人类”,让正能量的知识深入人心,让文明文化深深扎根,让理智、理性、理想荡涤愚昧、残暴与无知,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道远。”
所谓清正之气,就是风清气正,拨乱反正。在《政府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一文中,作者坦言:“政府就是市场的守门员、把关者,当市场出现芜杂、以假乱真、秩序混乱等现象的时候,政府就要站出来,敢于担当,廓清是非,清障除弊,保证文化市场和文化服务正常运转,保证社会进步稳中有升,保证未来发展井然有序。”作为出版和版权管理者,笔者深有同感并践行之。
所谓磅礴之气,就是排山倒海秋风扫落叶之势。例如《改革任务重,行行复行行》“文本之外”写道:党刊是旗帜,是号角,是航标。是迎风招展、引导社会发展正确方向的旗帜;是凝聚民心、激励亿万人民群众勇往直前的号角;是铺垫坦途、实现理想蓝图通往美好未来的航标。文中此类排比句不胜枚举,给人鼓舞,给人激励,给人力量。
作者尽管是党中央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但他在表述理性理论的时候富于激情,胸藏诗书,常有神来之笔。首先善于引用运用化用经典诗文说明问题表达旨意,比如《新旧媒体融合势不可挡》引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上海是出路子、出经验的地方,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极为吻合。善用古训名言说明道理。《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中,用“背靠大树好乘凉”说明党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于文学期刊的支持作用。接着又引用“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证明各界人士对文学期刊构成巨大气场之意义。
正因为作者丰厚的知识文化积累以及对经典的活学活用,久而久之化为自己的血肉。《诚信建设的自律和他律》一文中,作者指出:“在个人层面,个人自觉意识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关注良心、良知、良相三个方面,属于自律范畴。”同时作者指出:在社会层面,一个社会的文明深化、风气养成,要关注规矩、规则、法规三个方面,属于他律范畴。他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现代化转型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公平正义如何实现?一要靠个人的道德操守,二要靠法律法规的完备实施。二者息息相关,相互作用,诚信是其根本。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精神的人,才有脊梁;有脊梁的人,方能成为国之栋梁。为人为文有精气神,就像作者在《诚信建设的自律和他律》末尾所言:良心良知和诚实守信一样具有时代价值,永远彰显出不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