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绪林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这首歌谣曾唱响了大江南北,这是由长篇小说《兔儿岭》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中的主题曲。
由我省知名作家贺绪林的关中匪事系列作品,早已获得强烈反响,但其创作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文联、作协主席贺绪林。
选择文学 为了从精神上拯救自己
贺绪林出生于1953年,是杨凌示范区大寨乡杜寨村人。1974年,年仅21岁的贺绪林不慎摔伤,造成下肢瘫痪。他生性喜闹不喜静,飞来横祸当时就把他击垮了,躺在病床上,感觉眼前的世界都变成了灰色。
最初,他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一个青春才刚刚拉开大幕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钉在了病床上,即使是一个翻身动作都需要别人来帮助,他不甘心就这样活着。
母亲在他面前一直很坚强,始终微笑着安慰他。久卧病床,最难忍受的不是病痛,而是寂寞。期间,母亲找来书给他看,就这样,靠着母爱和书,他再次唤醒了自己的五彩梦,在书的世界里,他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手边的书读完了,就找身边的朋友去找书、借书给他看。
在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他深深地迷上了保尔·柯察金,保尔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渐渐地,他萌发了学习写作的念头,想尽最大的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路走来 文学路上坎坎坷坷
贺绪林自知文学路不是那么好走的,也知道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起初他没有把写作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当笔被磨秃了头,废稿纸塞满了麻袋,他的退稿单也愈来愈多。即使这样,在挫折和艰苦的生活条件面前,他还是拼尽全力让自己的生命能够放射出火花。
梦还在远方,他被文学路的下个站点吸引着,然而生活中的困难接踵而来。当时家里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学会了玉米皮编织手艺来分担家庭负担,有朋友建议他学家电修理技术,可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拿不出买一套修理工具的钱了。除了分担家庭负担,他还需遵照医生的嘱咐,每天拄着双拐坚持六到八小时的功能锻炼,每天清晨,母亲都要给他下肢绑上夹板,然后背到院里进行锻炼,这样留给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并不多,只能在晚上或下雨天。夏季里天气炎热,蚊子成群,点不起蚊香就用书本驱赶蚊虫;冬季里寒气逼人,他就裹着被子在土炕上挑灯夜读。他说:“如今虽然已时过境迁,但昔日艰苦的生活,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让人心酸。只有一点让我庆幸,我始终没有放弃坚守的信念,我被自己最初的选择诱惑着。”
1981年12月,贺绪林年迈的母亲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母亲的离去,让他的心再一次掉进了深渊里。有母亲在,生活再艰难也有温暖。如今,他自己一个人将如何生活?就在这时,同住一个院的叔伯兄嫂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堂嫂康桂芳主动承担起料理他生活的重担。此后二十年,堂嫂一直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暖,使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他可以继续在荆刺丛生,崎岖坎坷的文学路上前行。
1982年,贺绪林的处女作《不发光的珍珠》在第六期《陕西青年》上发表了。经过几年的创作,他终于从文学中找到了另一种站立的方式,获得了精神上的站立。文学对他来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神灯,是他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他得到了滋养、慰藉和安抚,并从中汲取了力量、勇气和信心,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艰苦环境下创作,经历了频繁的退稿后,终于得到了认可。
199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兔儿岭》,之后被一名书商以帮忙出版为由拿走了,不料这书商把书稿拿去两年之久,不但没出版,却说弄丢了。这是他受伤致残后,受到的又一次重击。最终寻稿无果,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废寝忘食三个多月重新写出书稿,并由朋友将书稿推荐给出版社和影视公司,分别被看中,直至后来的出版发行和改编成电视剧。
长篇小说《兔儿岭》主要内容是:民国十八年,八百里秦川遭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兵荒马乱,盗匪四起。良家子弟墩子父母双亲死于保安团长罗玉璋之手,孤儿虎口逃生,含愤远走他乡,不料途中误入匪巢。兔儿岭上,年轻貌美的压寨夫人雪艳救墩子逃离匪窝。热血男儿终究枪杀恶人,报了杀父之仇,却又被人利用,最终难逃非命。
贺绪林以素朴和宏阔的叙事驾驭,展现的“关中匪事”系列,不但是一部关中土匪的惊世传奇,更是一曲西府秦人的慷慨悲歌。官事、民事、匪事等多重事象的交错纠结,使“关中匪事”在凝重从容的个体叙事中,显见出壮阔而恢宏的史诗品格。国仇、家仇等叙事主线使小说中的不同人物之间有了非同寻常的命运对接,他们和她们的对接使作品充满了埋伏、对抗和出人意料的跌宕。那些因时世遭际和个人命运的不同凡响,赋予男人的血腥、豪放、仗义,以及女人的万种风情,构成了“关中匪事”独具魅力的精彩看点。
以《兔儿岭》为蓝本改编的30集《关中匪事》曾在2003年至2005年间红遍全国,其衍生的影视作品如《关中秘事》《关中女人》《关东情事》等也层出不穷。
为何贺绪林会钟情于土匪故事,他说:“我喜欢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陵还是穷乡僻壤,经常有土匪出没。人们可能觉得土匪全是坏人,其实也不尽然。土匪并不像现在所谓的‘黑社会’势力,他们有些是被穷困生活所迫而逼上梁山的。当然,做土匪不是好事,但土匪的人性中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作品就是要再现旧中国三十年代的民事、匪患、兵燹,通过土匪作为社会面貌的切入点。”
迄今,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多次获各类文学奖项。出版有散文集《生命的浅唱》;中短篇小说集《女俘》;长篇小说《昨夜风雨》《人在江湖》《爱情并不如烟》。“关中匪事”系列长篇———《兔儿岭》《马家寨》《卧牛岗》《最后的女匪》《野滩镇》等。
不会满足眼前的作品寄望于下部
陕西是培养作家的一片沃土,在陕西作家群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身体残疾和生活艰辛的双重磨难下,笔耕不辍,以坚定的生命信念和顽强的生活意志,坚守着对文学的挚爱,以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们是陕西文坛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6年底,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中共有7名残疾人作家入选,由省作协、省文联共同组织开展的“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中有2名残疾人作家入选,他们均是活跃在我省文坛上的实力派作家,其中贺绪林的“关中枭雄”五部曲中的《兔儿岭》被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刘爱玲以其《把天堂带回家》获文化部等六部委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中篇小说《上王村的马六》获全国梁斌小说一等奖、陕西柳青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王庭德凭借《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报告文学获得2014年陕西省十大年度优秀文学奖,并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在社会上反响强烈。
近年来,中、省高度重视文学创作群体。贺绪林说,陕西省去年开始对文学创作扶持力度加大的,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和省作协、省文联共同组织开展的“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到了文艺界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在中、省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同时,地方也同样重视着文学队伍培养。如杨凌示范区,以前杨凌示范区倾向于农业科研,但是近年来杨凌也重视起了文学队伍的培养,而且杨凌本地文学创作的队伍里出现了很多后起之秀,并引起了省作协的注意与培养。去年,杨凌4位作家入选省级扶持计划,这是杨凌文学艺术界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他和范墩子入选“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高凤香、张炜炜入选“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目前,杨凌示范区出台了政策扶持基层作家,基层作者有优秀作品可以向上报,经过审核,可以得到资金扶持。
文学创作属于个体劳动,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能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对贺绪林来说,读者对他最认可的作品是自己的五部匪事系列作品。由于年龄的限制,他希望近年能够写出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他认为作家不应该说自己满意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要寄希望于下一部作品,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部作品。
2016年,周围有人建议贺绪林写一部自传,因为他一路走来不容易。贺绪林自己觉得自己的文学成绩还不够大,也没有到写自传的时间。但是,闲暇之余会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目前已经整理了10多万字的文字。不光包括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他一路上的艰辛坎坷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前可以完成。
近期,一部他自己比较满意的长篇小说,已经在为出版做工作。不同以往的匪事历史题材,这是一部现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
有人说,文学现在已经边缘化了,也有人说,文学不再神圣。但他说他感恩文学,因为文学使他活得有了自信,有了尊严,同时也让他的生命有了意义和价值。他感恩所有在前行的路上给予他关心和关爱的朋友,使他有信心和力量,走得更远。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人物简介
贺绪林,男,1953年出生于陕西杨陵,1974年9月不幸受伤致残;不甘坐以待毙,遂与文学结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多次获各类文学奖项。
1984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1987年当选为咸阳市作协副主席,2002年当选为杨凌示范区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