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领资料图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大道陕西省档案馆新馆外貌图
陕西省档案馆编著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
陕西省档案馆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边走边唱》剧照 陕西,自然风貌独特多样,人文历史遗迹丰厚。踏马陕北高原,胡汉遗音,统万风云,扶苏戍边,蒙恬筑长城,闯王起义,宝塔山下讲述红色革命;驰骋关中秦川,帝王陵寝,秦砖汉瓦,满含千年的记忆;泛舟陕南水乡,暗度陈仓的栈道、韩信拜将的古台、武侯诸葛的庄严,在汉山汉水汉文化中一览春秋。
如果说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历史是一本相册,那么档案就是保存照片的底片,档案文化就是可以为历史发声的最好证明。陕西省档案局(馆)在履行陕西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收集保管利用职能的同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信息源、智力库的作用。本期,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档案局(馆)长王建领,带您走进神秘的档案世界。
用档案说话强化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艺术报:谈到档案,很多人会觉得与自己特别遥远,但实际生活中档案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又十分密切。陕西省档案馆属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其办馆宗旨是什么?
王建领:陕西省档案馆为中共陕西省委直属机构,局(馆)内设处、室、所12个(含机关党委)。办馆宗旨就是为历史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党和国家负责,与全国档案人共勉,以大档案、大文化、大服务激越时代,守护历史,传承文明。
文化艺术报:在“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三个陕西建设中,陕西省档案局(馆)的发展情况如何?
王建领: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任何档案都应该有现代版。我们今天传承中华文化,对档案来说就是要用档案说话,讲好陕西故事,从而丰富档案资源、记载陕西辉煌、传承百姓情感、光大文化理念。档案资源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内容上,由文书档案向文书档案与社会档案相辅转变;模式上,由官办档案向官办档案与民间档案互补转变;载体上,由平面档案向平面档案与立体档案并重转变。近年来,陕西省档案局(馆)实施“三个转变”,大力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创新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措施,强化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先后开设档案查询、档案资料复制、档案科研保护、网上查询及节假日预约等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通过举办档案展览、编辑出版档案史料、拍摄档案专题影视片等,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三个陕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艺术报:目前我省档案馆建设水准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王建领:陕西省档案局(馆)现馆藏490个全宗,64万卷(册)、6.8万件档案资料。主要分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西北大区档案及建国后省级机关档案五部分。其中最早的纸质档案为清代乾隆十七年(1753年)的土地契典,最早的资料为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朝邑县志》及《四部备要》等;档案载体以纸质为主,并有照片、胶片档案及少量麻布、铜质、玉质等其它载体的实物档案。
关于陕西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是整个陕西档案工作的一个弱项。从全国角度来衡量,档案的基础设施是由中下向中等水准爬升。档案信息化在全国也是这个水平,由中下向中等水准爬升。这现在是困惑我们陕西档案建设的短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方言语音建档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化艺术报:近年来,陕西省通过为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建档等工作,不断丰富档案资源,请您介绍一下陕西省档案馆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开展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又是怎么去解决的?
王建领:本着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原则,近年来,我馆以陕西方言语音建档为突破,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指示,变成实际行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挖掘、建档,找回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制约因素是其都处于一种濒危状态。工作中,我们针对这个状况,办法上首先实行上下联动,资源整合。比如方言建档,我们省市县三级档案馆联动,整合资源,来形成合力,保证任务完成。从行业上,我们横向合作,特别是文化、财政、教育在政府办的统筹下展开合作,特别对非遗传承人,非遗专业项目,有针对性地重点建档、保护。
文化艺术报:陕西省档案馆打造的“解密陕西方言密码,全面保存陕西记忆”是近年来的工作亮点,方言建档对于民众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这项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建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哪里?实际上就是流存在大地上的遗迹、陈列在展览馆中的文物、收集在典籍中的文字、流传在口头上的方言、延续在生活中的民俗。陕西省市县三级方言语音建档,实际上就是解密陕西方言密码,留住陕西文化记忆。李克强总理9日参加全国两会陕西团审议时深情地说:“陕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像这块土地上的秦腔和信天游一样,调子多高啊。”这个高实际上是文化的、是中华文明的高,中华文明通过方言的多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姿多彩。如果没有方言,就不会有秦腔,不会有信天游。更重要的是方言是一个地域族群的精神寄托,精神力量来源。方言语音建档这项工作实际上也就是擦亮陕西地方名片的一个具体举动。
文化艺术报:档案馆是咱们厚重陕西文化的底片,档案馆在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让档案活起来?
王建领:我们讲文化传承、讲文化自信,具体到我们陕西来说,就是要讲好陕西故事,而陕西档案就是陕西文化的底片,这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最近几年来我们对陕西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上,从档案业务的角度,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我们根据重大活动节点,组织展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展览”,和今年将举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纪念抗战展览,我们的主题是“抗战中的陕西”。通过这个展览,告诉人们陕西作为抗战的后方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作为陕甘宁边区所在地它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让人们看到了陕西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出发点的历史地位,也让人们看到了陕西作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历史地位。而且这两个展览有很多鲜活资料是第一次面世,增强了历史感。同时,我们利用档案资源出版相关文献,比如《陕甘宁边区文件汇编》《陕西老县城系列资料汇编》,来展现陕西文化的厚重历史。同时,利用现代的多种科技手段,拍摄反映陕西厚重文化的纪录片,陕西语音建档,形成省市县三级影像资料。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咱们馆还拍摄了多部档案专题影视片,您能讲讲拍摄中发生的故事吗?
王建领:我们正在拍摄的纪录片《李鼎铭》《中华密码》《陕北方言背后的故事》,把档案变成文化产品,扩大影响,而这方面也有成功的尝试。比如我们拍摄的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的《边走边唱》,获得很大成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摘得2014“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导演、最佳纪录片提名,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中广协会“纪录中国”社会类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新闻类二等奖,“中国学院奖”最佳纪录片提名,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奖观众最喜爱影片的提名,中国独立影像节展映等多项大奖。
在整理抢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也有很多重大启迪和发现。比如拍摄《边走边唱》,我们才知道留存在陕北大地上的陕北说书这门曲艺,它直接起源于周代的盲目史官“瞽”。盲人说史,当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盲人作为周朝的“瞽官”,他承受着两大业务,一种是讲史,瞽说史。另一种是实物,官方叫禳。曲项琵琶在陕北还活态存在,在盲人说书艺术中作为主要道具出现。而这种琵琶和我们现在的琵琶不同,它的弦使用羊皮或羊肠制作。不是指拨,而是骨拨,听起来很有沧桑感。
呼唤全民档案意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
文化艺术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传统的档案建设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会有怎样的结合,或者不一样之处,对此档案馆有什么独特的应对方式?
王建领:档案的服务也要实现信息化。一方面,把现在的馆存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信息化,信息档案产品化,让档案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文化艺术报:档案部门不能只满足于只做党委、政府的文件库,在呼唤全民档案意识,建立文化档案大众格局中,陕西省档案馆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目标,怎样真正做到档案为民所用,让人们参与进来?
王建领:呼唤全民档案意识,实现大文化,大档案格局。变档案党和政府的文件库为档案文化的活跃点,变死档案为活的思想库、信息库、作品库。这方面第一就要服务大局建设,根据陕西建设,根据各级的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档案的资政育人作用,比如围绕中心工作举办展览,出版文献等,以古鉴今。
服务社会就是把资政育人、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服务民生,就是关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体档案的特色,把民生档案叫响,具体措施上,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用“互联网+”模式,拓展档案的远程服务,提供档案文化产品服务,通过影视、展览、文献等多种载体,多种方式,让档案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群众走进档案,走进历史。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图片提供/陕西省档案馆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 邮箱:
whysb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