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10日
网红朗读亭驻扎西安引追捧
网红朗读亭驻扎西安引追捧
3月7日,前来西安曲江书城门口朗读亭排队的市民络绎不绝
  最近,一个外观酷似电话亭,约三米高,占地约六平方米的小亭子火了。排队几个小时,只为在亭子里能待上三分钟。
  没错,它就是随着央视节目《朗读者》火爆,而随之在各地迅速“蹿红”的朗读亭。这个小亭子此前到过广州、北京、杭州、上海,上周末终于来到古城西安。不出所料,无数爱好朗读的市民来到现场,不惜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只为在亭子中留下三分钟声音。 

  古城市民掀起朗读热潮
  近日,在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再次掀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豆瓣评分高达8.9,首播收视率1.06%、网络播放量破千万、微博话题量达3.2亿次……作为节目的特别环节,其线下流动的朗读亭于3月5日正式来到西安,开始第五站的“驻扎”。每位市民在朗读亭内录制的内容,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中,在央视播出,分享给全国观众。
  3月7日至8日,文化艺术报记者分别来到朗读亭“驻扎”的外景地——西安曲江书城和大唐芙蓉园。虽然才早上10点,但朗读亭外已经排着二十来位市民。参与的市民,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个别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等候过程很枯燥,爱好者们却乐于享受,他们要么捧着一本书轻声吟读,要么互相交流。
  在曲江书城的朗读亭外,一张小桌子上摆放着一本朗读登记册,每位参与朗读的市民需要登记一下个人信息。记者了解到,朗读亭来到曲江书城的3天时间内,已经有近500人参与。“这在朗读亭之前到过的几个城市里,算是比较好的成绩了,毕竟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宣传。”《朗读者》节目组外景导演费株株告诉记者。
  记者随机采访了现场几位朗读者,他们有的是通过新闻报道知道的消息,有的是朋友圈看到的消息,有的则是微博上了解到这里有朗读亭,想要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而前来“一读为快”。
  朗读亭3月8日至9日在大唐芙蓉园西门放置,3月10日至13日来到省图门口,接下来还会走进西安交大校园、大雁塔等地。朗读亭开放时间为早上十点到下午五点半,想要参与的市民可随时关注节目组的官方微博。 

  听他们为谁而读
  在排队的人群中,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听听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和心声。 

  陈佳欣,女,25岁,高新一小英语老师。
  我读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送给我的哥哥。
  他很喜欢英国,但是没时间去。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是由于工作关系所以见面很少,我们两个人内心都比较孤独。所以平时我们通过看书来交流沟通。
  选这首诗送给哥哥是因为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一直都会默默陪伴哥哥,让他不要惧怕和恐惧未知的事情。

   马阿姨,女,近60岁,退休老师。
  我朗读的是朱自清的《春》,昨晚专门把它誊写到本子上,想要送给大家,因为刚好是春天,希望大家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个明媚的好心情。

   尹恩生,男,29岁,大学老师。我朗读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送给我的父母。
  今年是我离开家的第十年,我看到节目就直接想到这篇经典文章。因为我在西安工作,每年见不到父母几次,作为独生子觉得对父母亏欠的比较多,每年陪伴父母时间太少了,所以有了这个念头。

   刘敏,女,30岁,社区工作者。
  今天下午三八妇女节放假,我专程从北郊赶来。我朗读的是纪伯伦的一首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把它送给我的家人和我未来的孩子。我觉得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的爱虽然是无私的伟大的,但是也要学会放手。 

  徐佳浩,10岁,长安一小四年级学生。
  我朗读的是童话《小王子》,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因为看了小王子和飞行员的故事非常感动,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我希望我们的友情可以常在,一直到我们长大。 

  流动朗读亭有望“常驻”西安
  外场设置朗读亭,全民参与,这些细节让《朗读者》比其他节目更具有人文情怀,成为今年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对于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环节,外景导演费株株说,“因为考虑到在节目中,我们邀请一些明星或者社会贡献力较大的人参加棚内的拍摄,这样节目形式会比较单一,或者观众的互动体验感不是那么强烈。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邀请到更多有故事的或者想要表达情感的观众,使他们可以参与到节目中,我们鼓励大家带着一段文字走进朗读亭,向你最想表达的那个人表达出一段情感,又或者是读一段感动过自己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更多人的故事和心声,也算是倡导全民阅读的一种方式吧!”
  古城人民的热情,让整个节目组感动之余,也非常欣慰。因为之前去过其他四座城市,费株株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作为文化古都的西安,的确文化底蕴深厚。“短短几天时间,我看到很多朗读者都是带自己创作的诗或文章来抒发内心情感,并且也乐于和我们分享他们原创文字背后的故事,这点我很欣赏。我和朗读者在聊天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不少朗读者选择朗读陕西本土作家的著作,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在其中。”
  西安朗读亭的很多读者,令费株株印象深刻。比如上周日,七十多的老先生吕恩生,读的是一篇祭文,献给初中时候的班主任。他们相识五十多年了,他说班主任对整个班集体贡献很大,现在这些老同志们经常还会在北京聚一聚,聊聊过去的事。“他跟我分享了很多上学时期有趣的回忆。他对老师的情感能够延续这么久,让我很感动。”
  未来,朗读亭将会向更多城市“漂泊”。西安会不会像浙江大学一样,常设一座朗读亭?费株株透露,流动的朗读亭有希望留在西安,但是因维护修缮等各方面原因,还在考虑当中。
    《朗读者》让人在忙碌中重拾读书
  如果说此前的《中国诗词大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那么,《朗读者》则是通过分享每一位朗读者的故事,传递真实之美。除了节目本身带给大家的感动,《朗读者》实则旨在让全民养成爱朗读、爱阅读的习惯。
  穆女士今年33岁,在西安一国企工作11年。从小在妈妈的熏陶下爱上了读书和朗读,因为现在也已为人父母,所以最近正带着女儿一起读儿童绘本。最近一直在追央视的《朗读者》,她说,其他的综艺节目只是娱乐大众,而这档节目的确对她产生了影响。她非常喜欢与钦佩节目嘉宾乔榛,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外译制片的御用配音,“你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他对配音艺术的精益求精,对下一代的传承等让人折服与尊敬,这种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穆女士还说道,现代人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不只看纸质书,像很多人会选择电子书或者一种新方式———听书,但她自己更倾向于纸质书,偶尔也会选择听书。
  刘女士今年30岁,在杭州一家公司任文案策划已经7年,并且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虽然平时比较繁忙,但爱读书的习惯从小学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大概几个月能读完一本书。平时下班,会坐在办公室看一会儿书,在提高自己修养之余也让她身心得到充实。她认为《朗读者》一改其他综艺节目的浮躁,能把人带入相对安静,充满思考的环境。而且节目的主旨非常好,引导大家回归到书籍上来。节目还邀请了很多名人,他们朗读的效果比较好,一边让人感受文章之美,一边让人感受中文(普通话)的美感。
  秦先生今年32岁,目前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最近他也在看《朗读者》,每一个嘉宾的故事都让他震撼,每次看节目都会莫名戳中泪点,犹如一本好书带给自己鼓舞和影响。他说自己会保持一个月看一本书的习惯,而且要在一个相对静谧的环境静下心来阅读,然后思考一些问题,做一些读书笔记。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赢得大众喜爱的关键点之一。“没有特别多花哨的包装、哗众取宠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内在的情感抒发,而且这种情感里包含了真善美的一些基本价值观。” 

  记者手记
    这样的节目我们需要更多
  这两年的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前两年火爆的相亲类节目,还是现在五花八门的真人秀节目,虽然还谈不上低俗,但时间一长,难免让人感到无聊或空虚。因为这些节目的“套路”,不免被观众所熟悉,因而慢慢滋生出无聊。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节目并不关注观众的“内心”,说句现在流行的话,这些节目中少了些“诗和远方”。
  《朗读者》为什么能打动人?它的形式说来很简单,嘉宾朗读一些书籍、文章或信件的选段。但打动人们的是它所传递的情感,正是因为这些情感如此平凡、如此简单,才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
  此外,《朗读者》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充分的准备。董卿首次担任制片人,邀请了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节目从酝酿到完成,耗时整整1年。导演田梅表示,董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台本,都是他们凌晨4点收工,接着早上9点开工,反复打磨出来的。试问如此用心和制作精良的节目,有什么理由不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一匹黑马。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诗和远方”的向往和寄托,尤其更该关注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像《朗读者》这样的网红,我们喜闻乐见。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