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3日
二月二
二月二
  仲春二月,蛰伏一冬的万物牲灵都悄然地活泛起来了,大地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乡谚道,“二月二,龙抬头”,便是对这一月份的真实写照,意味着新一年的真正开始。
  农历二月二这天,天刚麻麻亮,勤劳善良的陕北女人们就起床了。她们用小簸箕在灶火或炕洞里揽一些燃过的柴灰,便虔诚地开始履行撒灰圈的旧俗。先是顺着院墙崖根撒一圈,接着进入粮食窑,用灰将粮食洞子逐一围住,顺便还要检查一遍粮食窑里是否有新的鼠洞,将新老鼠洞也用灰围住。她们撒完家院及粮食窑,就走出院外,鸡舍一趟、驴圈一趟、狗棚一趟、厕所一趟,把人禽活动的每一个场所都撒上灰圈。撒灰圈是为了避虫害之灾,确保全年家人平安、牲畜健康、粮食满仓,大吉大利。
  围好灰圈后,女人们就开始做早饭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油搅团,因搅团无头无尾,意为钱财无边无际。做搅团时,女人先烧开半锅水,然后将荞面倒入开水锅中,围着锅台,用擀面杖来回搅拌锅里的面,这时候的女人,腰肢扭动而摇摆,好似一朵随风摇曳的花朵。搅搅团时火候掌握很关键,火势太旺,搅团就会焦糊在锅底;火势过小,搅团就会像浆糊一样吃着毫无韧劲。搅团做熟后,人们就拌上猪油、黄芥油、咸韭菜来吃,非常可口。过去,人们物质生活较为匮乏,为了节省粮食,搅团不仅是二月二这一天的吃食,而且是平日里的家常便饭。现在,搅团已作为陕北特色美食被搬上了农家乐的餐桌上,一碗搅团拌洋芋丝酸菜汤,吃得城里人走哪儿都说香。
  陕北乡间有“正月里剃脑(推头)费舅舅”的说法,为避讳这一说法,正月里人们都不理发,哪怕年轻小伙子要去相亲,也要等过了正月才会理发。陕北人尊重外家人,最数尊重舅舅,无论惹了谁,也不敢惹舅舅。又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讲究,因而,到了二月二,大人娃娃全部要理发。这一天理发就意味着龙抬头了,人也要抬头。这不,一大早,城里的理发店就挤满了等待理发的人们,大人们理头发容易,在理发师娴熟的推剪下,十几分钟就理得漂漂亮亮的。最难理的要数襁褓中的碎脑娃娃,听见理发师手里电推子的响声,娃娃们就开始放声大哭,理发时更是不听话,不仅小脑瓜左躲右闪直往脖子里藏,而且刺扎上似的扯开嗓子嚎哭。理发师和父母被娃娃的哭声惊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理发一结束,娃娃就立刻停止了哭声,左顾右盼地望着排队理发的陌生人,两只眼睛下掉着两个眼泪把儿,小脑袋瓜后面留个“气死猫”,看起来可爱至极。农村里留守的老人们,享受不上城里理发师专业的理发。于是,吃过早饭后,他们就将使用已久裹着纱布的老剃头刀磨得锋利无比,你上我家,我去你家,相互把本来就秃了顶没几根头发的脑袋剃得明光皎崭,在阳光照耀下像电灯泡一样刺眼。惹得一群孙子辈的半大小子们齐声唱骂道:秃子光,溜裤裆,裤裆有油了,秃子……听着这群孙子们的骂耍,秃脑老汉们想还骂,却一时想不出什么好词,只得露出满口豁牙大笑。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二月,村庄里都会来爆米花的师傅,当他们在一户人家硷畔圪堵的空地上支架起爆米花机器,爆出第一罐爆米花后,整个村庄的人们就会背着黄豆、玉米等作物闻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当爆米花师傅将玉米、黄豆装进铁疙瘩似的爆米花机器中,用手摇动时,好奇的孩子们就将爆米花的师傅团团围住,个个将脑袋伸向机器,好像要钻进去探个究竟。当爆米花师傅吆喝着说,快要爆了,孩子们就一哄而散,用双手捂住耳朵,又偷偷回过头来看那机器爆出米花的一刻,当“嘭”一声震天响过,他们又如收到集合命令的士兵一样,一拥而上,再一次将爆米花师傅和机器围住。每逢爆米花师傅到来,都会给村庄增添不少乐趣。
  二月二这天,你若闲来无事,饶有兴致地走上山坡,就会发现草儿悄然地冲破土层的封锁,轻柔地泛出嫩芽,山脚下的山桃花似乎也有吐蕊的痕迹。这景致,顿时会让你陶醉得犹如踏上了前世的烟尘,恍若生命的涅槃重生。
  二月二,龙抬头,抬了头,金秋才能有个好收成。这天过后,勤劳的农人们就会卸下一冬的慵懒,重新振奋起精神,满怀希冀与憧憬,投身到紧张而忙碌的春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