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掘区域
陶范出土位置
发掘墓葬
墓葬出土铜戈
考古调查 3月1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过去一年里,考古工作者继续对陕西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前老爷盖发掘区域新发现出20余块陶范,表明辛庄遗址及附近应该有铸铜活动区。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了重点调查,在清涧、绥德两县调查出两处夯土遗址,从规模和等级来看,与辛庄遗址相仿。
考古成果或证明辛庄遗址铜铸区所在地
辛庄遗址位于辛庄村东的梁峁上,当地人称此梁峁为“老爷盖”,地处无定河下游支流川口河的上游,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12年年底,省考古研究院与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勘探与抢救性发掘。2015年的发掘中,出土了20余件铸铜使用的陶范模具,证明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已经掌握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辛庄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以往,陕北高原尤其是黄河两岸发现过许多晚商时期的青铜器。研究认为,这些青铜器至少有一部分是当地铸造的,但却没有直接的证据。2015年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铸铜的陶范,说明当地存在铸造铜器的可能。但是,从层位判断,该批陶范应是出土在二次扰动过的堆积中,铸铜活动尚不能完全判定。”由此,考古队将继续寻找与铸铜有关的遗存作为2016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2016年,考古队对辛庄遗址前老爷盖疑似铸铜区进行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现龙山时期窑洞房址2座,陶窑1座;商代房址5座,窑址1座,灰坑8座,墓葬2座,瓮棺葬1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镞、铜戈等器物,最为重要的是在3座房址内共发现有容器、器盖、兵器及器型不明等陶范,共计20余件。
考古负责人介绍说:“出土的陶范层位关系明确、年代、埋藏坏境、出土位置清楚,这对判定遗存性质提供了重要证据。但由于长期水土冲刷和耕种等原因,房址破坏严重,具体铸铜性质还需待继续发掘和认定。”
陶范法是商代铸造铜器使用的技术,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器壁薄厚不匀,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鉴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范土,腹、底部位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根据史料记载,铸铜技术在殷商时期属于国家垄断的高端科技。
此次发掘,丰富了辛庄遗址陶范类型和数量,为研究陕北乃至陕晋高原商代青铜器来源、青铜范铸工艺、铸铜技术与铜料流动、以及北方与中原中间的互动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和线索。
陕北又现大型商代遗址聚落规模初现“真容”
考古队2016年度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对清涧、绥德两县出土商代铜器点和遗址点进行调查,发现了两处重要的商代遗址。
“这两处遗址均有大面积的夯土遗存,在夯土遗址周边分布有墓地、灰坑等遗迹,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加之已发掘的清涧辛庄遗址、李家崖遗址,在两县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分布有4个大型遗址。在这些遗址10公里范围内,多有铜容器发现,形成一个10公里范围的大型聚落。由此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到清涧、绥德两县商代聚落分布、等级、功能划分。”考古队负责人介绍。
此次发现,不仅从更宏观的范围和视野进行商代聚落分析,对认识辛庄遗址在整个区域内的等级和性质提供了背景。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