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山人,汉风堂主。1946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陕西省南郑县,自幼酷爱国画艺术,先后在铁道部铁一局一处及汉中京剧团从事专业绘画工作直到退休。在《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工人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多种报刊发表作品300多幅。三次获国际金奖,二次获国际银奖,并数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一、二、三等奖。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中原书画院名誉首席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莽源夕阳 
仿唐寅万山秋色图(泉石雪樵绘) 
陕西省汉中山水画家张智泉的国画具有儒家的中正之气与中和之美。其尺幅大小兼容,巨细得当。大画可作巨幅山水,小画可画尺牍小品。皆以全景式构图多层次布景,时而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时而翻江倒海,波澜壮阔。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天地和谐中的博大精深。其作品中表现的巍巍高山挺拔屹立,高耸云天,丘陵山岗曲线优美,宛如天成。画里画外无不透着阳刚之气和浑厚有力的豪迈格调与中华民族的伟大魂魄,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艺术目标的顽强与执著。他笔下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透露出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意。他的眼界和心胸以及笔墨点到之处,正是一位山水画家的情结所在与毕生追求……
拜师名家 虚心求教
张智泉自幼从事国画创作,从他踏上创作之路那天起,就没有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要不断创新,他要与众不同走出自己的绘画道路。他曾拜师于向吟笙为启蒙老师,中青年时期受资深国画老师胡西铭、修军、方济众、何海霞、石鲁等名家指点。从而,使他卯足了劲,在国画创作上下足了功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了纯熟的造型技艺。他深知“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的绘画之道与“密不通风,疏能走马”的构图技巧,使自己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尔后,又师从王伯敏、王康乐、王克文、孔仲起等江南一批画坛名流,专攻书画五十多年,潜心研究出了“融韵皴”山水技法,深得专家好评。浙江美院山水画大师孔仲起教授说:“您的这种山水融韵皴实在太好了。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还是您画得好啊!”南京美术学院教授李婉(李可染胞妹)看了张智泉的山水画激动地说:“画得太美妙了!”当即互赠作品,留作纪念。江苏南通当代诗人庄向星见画赞不绝口,评价当代以顾廷龙、钟鸣天等十人中,张智泉名列第四。诗赞曰:“唐诗千遍颂,君画百回看,笔下容古今,胸中纳嶂峦”。此诗随画于1986年5月被中日友好汉诗《一衣带水》28号专辑收载。
通过拜师学艺,潜心钻研,张智泉的国画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如日中天的提高。他把国画艺术与西方的洋派画法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把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接地气 用脚步丈量名山大川
张智泉先生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真正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涉千条河,爬万重山”的艺术实践。曾登临过黄山、庐山、雁荡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以及佛教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和十大道教洞天。中青年时期曾一边作画,一边广游南方江、浙、皖、湘、粤、闽、鲁等祖国名山大川,曾13次游览江、浙、皖山水。把北方的雄奇山水与南方的秀美俊逸既融为一体,又相互融会贯通。一方面出于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出于对中西绘画、南北绘画的一种认识。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和表现方法,但也有共同的审美追求。而南北绘画可在技艺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几十年来,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对山水画的研究和融韵皴画法的实际应用之中。既丰富了客观想象力又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的如实描绘。他作画时全神贯注,运笔洒脱。诸如:提、挑、拧、转、拖、扫、震、颤运用自如,一气呵成。真正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张智泉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社会经验等方面的综合磨炼,才让自己的作品主题厚重,节奏刚毅,线条明快,刚柔相济,疏密有致,彰显出具有宏大视觉张力和心理震撼感的创作灵感。他坚信: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最传统的即是最现代的。他从最初扎实的基本功,到朴实稳健的提升,终于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山水画作品均有诗意般的美感。或深山峡谷、重峦叠嶂,亦或涓涓细流,云雾缭绕,小桥流水,山里人家,都会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自然美。令人遐想,让人深思。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内心深处的万千气象,打开了一条气场宏大的气运通道!
出精品 孜孜不倦再创辉煌
张智泉先生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脚印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先后在汉中、无锡、扬州、烟台、西安、宁波、台州、北京、深圳、汕头、厦门、泉州、香港、台湾、日本、法国、韩国、泰国、巴西、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和三十多个地区展出。1994年8月获得“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证书;1997年3月14日在浙江参加潘天寿大师诞辰100周年大型笔会,并被潘天寿纪念馆、王康乐艺术馆、钱君匋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及海、陆、空(部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疗养院、普陀山普济寺及全国多家风景旅游区、宾馆、国家级风景管理处等单位邀请作画。2011年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邀请,在京作画月余。深圳特区报沈泓先生著《艺术品收藏创富》一书中有专题介绍。传略被收入《中国书画艺术家大典》《当代青年书画名家集萃》《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第二卷,《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全国名人名家书画近作暨民间书画珍藏集》《世界美术家传》《世界华人英才录》等四十余部画史典籍。
文/雷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