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7日
既能研究智能机器人,又能随手拈来唐诗宋词
咸阳女孩陈更“惊艳”中国诗词大会
咸阳女孩陈更“惊艳”中国诗词大会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的热播成为中国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其中陕西女娃陈更,凭借机智过人的精彩表现,以及乐观自信、淡定从容的舞台风格,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诗词女神”。
  很难想象,文学功底深厚、总爱以一身民国女大学生装出场的陈更,还是个“理工科达人”——她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一名博士生。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对这位25岁的年轻女孩进行了专访,她说,自己的理想,只是做一个学问人,“不慕繁华,依子空谷”。

   谈参赛
  说自己:我把比赛当成游戏竞赛
  早在2016年2月份,《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首播,“智慧与颜值的担当”陈更就已经在网络上小有名气了,大家纷纷称赞她满腹经纶,既能聊天文地理,又能造智能机器人,是咸阳的一代才女。
  对于今年第二次参加诗词大会,陈更显得非常平静,心态也发生了不少改变。她说第一季觉得自己话太多了,遇到自己感触的诗句想多说两句。第二季自己成长不少,她发现人会有一个迂回的成长过程,当你了解更多以后会发现你的认识很片面、很局限。所以这次她只想安安静静答题,不想多说话。
  参加这两次比赛,陈更坦言自己从未想过要夺冠,“我觉得输赢不重要,虽然答题的时侯想答对每道题,但是对于最终结果其实并不太在意,相比来说我更加注重过程。我两次参加比赛都不紧张,我觉得这就是参加一场游戏竞赛,没必要紧张。”
  节目让她迅速走红的同时,网上也有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有网友评价她心直口快,经常抢答,就是求胜心切,急躁冒失。
  面对一些批评的声音她淡定自若,“我觉得质疑的声音很正常,不管多完美的人都会有批评的声音。我也有缺点,我抢答环节的确会粗心,比如看错题或者答错题。不过我觉得即使我没看错,我也有必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对错无所谓。我参加节目就把它当做一场游戏,我没把它当严肃的学术性的事。我觉得参加节目不是比学问的,而是去听课的。”
 
  说董卿:满腹诗书底蕴深
  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里,高一女生武亦姝击败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攻擂成功。两人在“守擂”环节的激烈比拼可谓精彩异常,“飞花令”的出口成章,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陈更告诉记者,武亦姝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她很珍惜自己时间,对未来也有很清晰的规划,比赛中有很多像她一样优秀的孩子。
  诗词大会除了让陈更、武亦姝走红外,主持人董卿也搭上了顺风车。“没想到她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这是大多数观众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时对于董卿的表现所发出的感叹。
  陈更也是董卿的粉丝之一,“董卿老师的确是‘读书破万卷’,她文化底蕴很深厚,肚子里很有学问。不管是新时代网络用语还是经典诗篇和文章,都可以出口即来。她非常与时俱进,和年轻人并没有代沟,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我觉得她代表了中国女主持人的最高水平。” 

  谈生活
  “爱书”贯穿她的成长

  1992年出生的陈更是咸阳秦都区人,2009年高考时,以全校第一名621分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为北大博士生。
  在很多家长眼中,陈更就是传说中那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陈更告诉记者,自己的成长,也许受家庭影响很大。
  陈更的曾祖父是一位书生,做过咸阳几所高中的校长,家人也都爱看书。陈更印象很深的就是,在四五岁的时候,大家看电视或者玩的时候,她就在看书。父母起初引导她多看书,但长大以后,并没有过多干涉了。“我觉得我自身有喜欢文字的天性,相比于动画片、电视剧来说,我更喜欢文字。”
  因为繁重的学业,能留给陈更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她又不同于一般女生,从来不看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这让她特别是在20岁以后,觉得看书更有意思,慢慢地这些零散的时间都被拿来看书,而且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早晨读”。
  上研一的时候,有一次不经意,陈更在读书的App搜索发现了《蒋勋说唐诗》这本诗词鉴赏评价很高,一开始读她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到现在一直在读诗词。
  陈更对诗词的狂热,不仅体现在学习和阅读之中,连生活中处处也能觅踪迹。她的手机屏幕,每一页只有4个App图标,这样在手机亮起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极简的画面,而不是满屏图标连背景图都看不清。她还给手机文件夹都起了诗情画意的名字,“只想让目遇之而有美感”。
  “我是一个注重生活美感的人,将电脑、手机文件夹以诗词来命名,是因为我把它当做是感悟诗词美的一种体现方式,文件夹本来就要命名,你要清楚知道里面存的是什么东西,从而来提高工作效率。用诗词起名字不仅好记,而且好理解,看着也比较美,还可以学习诗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陈更平时还会和喜欢诗词的朋友们玩玩诗词游戏,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诗词微博群,每晚都会在群里讲解一首诗词,她说自己从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到现在,这个活动一直在坚持。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享受将自己的感悟传达给别人的过程。”
  除了诗歌之外,陈更爱好广泛,像是舞蹈、音乐、游泳等等。对于音乐,她说她什么类型的音乐都听,只要能打动她的都听。比如摇滚、流行歌曲、京剧、古典名曲等,像周杰伦、张靓颖、艾薇儿的歌,名曲《春江花月夜》她都爱听。 

  最爱杜甫古诗《赠卫八处士》
  陈更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因为它里面有中国人平淡隽永而深刻的情感,比如:“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特别平淡但却有真挚动人的感情,语言也很平实。她觉得这种平淡中见深情的语言魅力也最能代表中国诗词特点。
  “理工生为什么会喜欢诗词?”是陈更走红后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她回答说,“诗是提升精神品格的过程。诗词在中国不是简单的文学,它曾是科举的手段,取悦君王的工具,所以写诗的人都曾是最优秀的人,而且把人生经历、所经受的磨难、怎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性都留在作品里了,如果你沉下心来认真领悟的话,你肯定会完善自己性格。”
  陈更说:“诗歌和计算机、英语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为好学或者求知,而是因为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会从胸中涌出一股热流,从而决定要发奋学习,报效国家;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时,会相信永恒的爱情,从而做一个专情的人;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时,会明白人的温柔敦厚,会懂得原谅。 

  路上还没遇过“粉丝”
  因为参加诗词大会,陈更成了“网红”。但在生活中,陈更说自己的生活并没什么变化。“从来没出现过被路人认识出来的情况,我觉得我并不是明星。北京冬天比较冷,我戴口罩和帽子裹得很严实,一般不会有人在路上认出我。在学校里面更不会遇到‘粉丝’,其实这个节目更多是中小学生或者年龄稍大的叔叔阿姨观看,所以学校里面很少有人知道我参加这个节目。而对北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学术研究很忙碌,很少有时间看电视节目。”
  陈更反复强调自己是把诗词始终当业余爱好,不会让它影响自己的学业,像去培训机构讲课、录视频、参加节目这些邀约都被推掉了。
  作为一名工科博士,陈更的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实验室一直待到晚上10点多回寝室睡觉。实验室门口的小巷子里有个煎饼摊,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解决,早饭是一杯柠檬糖水,晚饭常是一碗麦片。学诗的时间,都是从睡前或者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
  对于这个专业,陈更解释说:“主要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人体运动,怎么样把穿戴式机器人穿在身上更舒服更省力这些问题。我觉得我的生活不枯燥,我喜欢专注地做一件事,我是一个好静的人,喜欢向深度发掘问题。” 

    诗词只是业余爱好
  陈更作为青年的榜样,她也向广大高考学子和年轻人分享了一些经验。
  “我希望高考学子能抵住诱惑。现在网络、电脑、手机各种诱惑太多,希望他们戒掉诱惑,暂时把学问做好,将来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现在不要贪图享乐。学历不是最重要,本事最重要,在于你能为这个社会作出什么贡献,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和实际的工作。所以要时刻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再决定你是进入社会打造自己还是继续在学校里面学知识。”
  另外对于不少毕业生来说,很多人最大问题是迷茫,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陈更说:“我不会推荐大家都去读诗词,但是多读书一定是好的。优秀的作品可以帮人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在各种人生的分岔路上做更重要的选择。”
  关于这个工科博士自己的未来,陈更说自己目前还是以学业为主,继续做实验,取得博士学位,将来还是会发挥本专业所学,把诗词当做业余爱好。
  还会不会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陈更笑答:“如果他们邀请我,我还会去的,因为对这个节目有感情,但其他的什么节目我应该不会去参加了。”
  陈更最后透露,自己的一本诗词读后感小集,将在今年3月份出版,11万字左右。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