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7日
97岁抗战老兵李景章:
我们学中医的人,要把中医守住
我们学中医的人,要把中医守住
  李景章(左)与助手也是自己的儿媳张雪婷
  ←李景章自己多年来总结的验方
  ↓李景章(左)为患者诊脉
  春节过后,微信朋友圈里一则消息称:西安灞桥区三里村有一位百岁老中医李景章老先生,远近闻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李老先生同时还是一位抗战老兵,但他现在却忧虑一身医术无人传承。为此,文化艺术报记者前往三里村,寻找拜会“传说中”的李老先生。 

    探访:当地唯一的中医
  三里村位于西安东北,隶属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里,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三里村所在之处因地理位置适宜,交通便利,在明清时期曾是备荒粮仓所在地,有德新里、上孝里、长乐里三个粮仓,故而得名山里村,后改称三里村,如今这里主要出产沙果、菠菜、西葫芦、芦笋、玉米、柠檬、莲藕、木瓜、南美梨等作物。
  这一天天气晴好,正月里的阳光虽然不够和暖,却照得人心里亮堂。道路两旁有工厂也有农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大棚中时而闪过几个忙碌的身影,让人不由得期待起收获时节的景象。沿途打问前行,终于看到村口矗立的“三里村”石碑,记者心下一喜,知道找对了地方。顺着道路又走出几百米,正巧碰到几位村民带着孩子在门前聊天。
  刚报上李景章老先生名字的时候,几位村民还有些迷惑,但说起“老中医”,在场众人就马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经常有外地人来找他看病。过节前还有一堆大学生来过。”村民们告诉记者。在问明记者来意之后,他们仔细地告知了老先生家的位置,更热情地为外来客人带路。
  引路的这位先生也姓李,他告诉记者,村里有80%的人都是李姓,彼此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些沾亲带故。村子周边医院、卫生所之类还有好几处,平时看病挺方便的,但中医就这么一位,大病小病都能看。 

  老中医:就是想给社会多做点儿贡献
  与李先生边走边聊,很快来到了李景章老人家门口。厚厚的门帘掀开,正碰上几位客人道别出门。待主家送别客人,引路的李先生热情地为记者进行引见后就离开了,我连忙取出证件捧给老先生,一边道出来意,一边暗暗打量。
  李景章老先生仿佛就是人们心目中“爷爷”这个形象的模板:并不魁梧的身材已经有些佝偻,短短的头发和胡茬都已花白,鼻梁上挂着一副细框老花镜,为防受凉在室内也戴着帽子,穿着厚厚的棉服。即使是黑色的外套,胳膊上也照样戴着深色套袖。说起话来声音不高,带着岁月历练出的沉稳,有着一种让人信服的魔力。
  听我说明来意,老人笑了起来,带我坐到他平时给人看诊问症的书桌旁,“好好聊聊”。
  在聊天中得知,李景章老人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人,今年已经有97岁高龄。青年时他应征抗日,被编入中国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系步兵战士,曾在河南一带参加过对日作战,抗日胜利后回老家学中医,从上世纪50年代行医至今,即使退休以后依然会有十里八乡的人慕名上门请他看诊,西安周边如三原、高陵等地都经常有人慕名上门,于是也就一直没有闲下来,至今已经有将近70年的医龄了。
  李景章老先生现在看病退休前涉及的领域很多,但退休后来找他看病的人里,最多的是胃病和心脏病人。他告诉记者:“村里人,生活不规律,不太讲究,吃饭不注意。尤其一些开车的司机,开车时间长,把胃饿得久了,饿扁了,再一顿吃可多,又把胃撑大。时间一长就把胃弄坏了。”此外,很多病人都是经人介绍慕名前来的,治好一种病越多,来得同类病人也就越多。
  无论年节,不管白天黑夜,李景章的家门总是对求医者敞开。“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求别的东西。就是想着趁能动,多给社会做点儿贡献。”听起来仿佛口号式的话语,用在这位近百岁老人身上却格外真诚。毕竟年事已高,老先生现在看病靠的是标准的“望闻问切”。他颇有遗憾地说:“现在眼窝(视力)不行,化验单上的小字看不清,只能听人说。”“以前在医院的时候也给人扎针,现在不扎了。就是给人看病,开方子,吃药。”
  慕名来找李景章老先生看病的人多,除了他医术高明之外,也因为老人在为病人开方时都会尽量照顾病人的收入水平。他钻研古今药方、案例,结合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推敲出多个物美价廉的验方。
  平日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同时担任老先生助手的儿媳妇张雪婷告诉记者:“看得最多的胃病和心脏病,爷爷(指李景章老人)开的方子一般一副药十二三块,最多也就是十五六块。只有少数心脏病的方子要用到一些珍贵药材,价格更贵一些。”不过她也特意强调,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同样的药材,因为产地、炮制方法的不同,质量和价格上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别。 

    传承:学好中医需要喜欢和坚持
  谈到医术传承,比之忧心自己的医术失传,李景章老先生更忧虑的其实是中医文化的没落。
  当年离开战场后回到家乡学医,卫生局的工作人员说过一句话让李景章铭记至今:“你们都是学中医的人,要把中医守住。”老人一直记着“要把中医守住”这件事,他对中医文化有着深深的虔诚。在医院工作时,他每天除了给人看病,还要见缝插针读医书、背药方、钻研理论。他说:“医道就和神一样,要自己修养自己。当了医生也要不停地学、不停地练。”
  退休后,李景章老人也没有放松分毫,不仅给乡里乡亲看病,还不断钻研最新的医学动态。“医术和别的东西一样,不能老停着,要一直发展。”即使在前些年经济困难的日子里,他也没少过每个月用来购买医药期刊的花销。连同样学医的儿子都忍不住开玩笑:“咱家的医学杂志得按架子车来算!”
  “我一直守着中医,可中医现在不比以前了。”老先生十分唏嘘,“不是中医不好,就是现在医院大部分是西医,大家也都觉得西医看病快。有些学医的人也觉得西医更方便,更有地位,来钱快。”当年学医,李景章是中西医兼修的,但他始终记得自己中医的身份:“西医里有好东西当然要学。现在有些名词都是以前没有的,像萎缩性胃炎以前在中医里就不是这个叫法。”“但有些病还是中医有效,西医就只能解决症状,治不了病根。像刚才你碰见的那个患者,就是萎缩性胃炎。看西医一直看不好,到我这里看中医,很快就改善了。”
  言谈之间可以看出,李景章老先生对于中医或西医并没有成见,他忧心的是社会上对中医缺少理解和重视的情绪。说起传承问题,记者发现,李家三代都有人学医,有几位在做医生,现在给老爷子当助手的儿媳妇张雪婷当年也是学医出身。
  在老爷子眼中,这个年近六旬、已经退休的儿媳妇仍是“娃娃”,他直言不讳地批评起这个平日和自己最贴心的儿媳妇:“农村娃娃浪得时间长了,就不想动脑筋。学一学就不耐烦。”“我以前带过学生,有的娃娃学几个月,觉得背歌诀累,不耐烦就跑了。其实你学西医也一样要背,做医生不背东西怎么行?”
  李景章老先生对记者说,学中医不需要多好的基础,有中学学历就够用。但想学出来,需要一些重要的素质:首先,必须喜欢中医。中医入门时有汤头歌诀等大量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没有爱好很难坚持下去。第二,要坚持,学医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坚持学习和钻研。
  对于一身医术,李景章老人表现得很豁达。他已经把自己行医近70年来在古今药方基础上推敲出的460个验方汇编成册,“孙子辈里有几个对中医有兴趣的,想学就学吧。”至于带学生,他表示虽然以前学得很全面,但现在如果要教人会偏重内科,尤其消化系统疾病。老人更希望向社会呼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和学习中医。
  “中医除了要背,还要实践。现在中医的教材编得很好,要喜欢中医,就买课本好好学,学出来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我现在如果带学生,主要就是把人领进门,让你知道以后该朝哪个方向走。” 

  养生:顺其自然是最好方法
  虽然已经将近百岁高寿,李景章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尤其谈起中医文化和打鬼子的往事时更是兴致勃勃。
  记者顺势请教起养生之道,老爷子回答说:“村口那条路是一里半,我每天早上天亮了出门,走一圈,来回三里路。口罩戴好,衣服穿好,不要让天气反而影响了身体。早上没有特定哪个时间,起来看天,有时候天气看阴了,黑黑的,就再拖一会儿。”
  “以前也打太极拳,后来看身体情况就不打了,就是走走路,没有特别干啥。吃饭就是家常便饭,有啥吃啥。反正现在97了,身体基本没啥毛病。生活上啊,自自然然就是最好的。”
  是啊,自然,这是一个简单又困难的目标。自然真诚地生活,坚定不移地追求所钟爱的事业,做一个令自己坦然,对社会有益的人。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李景章老人从保家卫国、满身血火的战士,到妙手仁心、众人敬仰的名医,其中有因缘际会,但更多的来自老人的不断追求,他的事迹,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何谓生活、何谓自然、何谓奉献。在此,请让我带着深深的敬意,祝愿李景章老先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也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祖国的中医文化,期待有更多像李景章老人这样德艺双馨的医生涌现。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