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纪念馆
清涧石板 佚名
无定河鱼儿峁景区
王宿里唐王寨 在广袤陕北高原上的清涧县,是全国罕有的由皇帝御赐县名的县,因“南通关洛、北连榆塞”,自古有“全秦要户”之称。无定河、黄河在这里交汇,黄土高原、晋陕峡谷在这里绵延,民族民俗文化丰厚。境内以鬼方都城为代表的商城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众多。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涧道情,解放初改编而成《翻身道情》,唱出了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作者路遥也出生于此。今日“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石板之乡”和“道情之乡”的新清涧已逐步融入榆林“塞上名城、能源新都”和延安革命圣地旅游圈。
一方热土
清涧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老区。1927年爆发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闹红第一枪;1936年,红军由此强渡黄河,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民主革命时期,只有7.9万人的清涧就有2万人投身革命,烈士人数居全国县级第二。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位于清涧县城北25公里处的石咀驿镇枣林则沟村。1947年3月29日晚,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在清涧县枣林则沟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即“枣林则沟会议”。景区现免费开放,年参观人数9000余人次。
袁家沟革命旧址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东临黄河,西近无定河。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征到袁家沟村度过了十六个日夜,发表了著名的抗日《东征宣言》,在白育才宅院窑洞内的一张小炕桌上,挥笔写下为山川增辉的《沁园春·雪》词章。钟灵毓秀的小山村先后走出四位省委书记,被当地人誉为“神奇的袁家沟”。
一道美食
清涧盛产红枣,清涧的山川上满是枝条茂密,挂满如串串红玛瑙的枣树林。近年来清涧人相继培育出了牙枣、白枣、脆枣、团枣等多个优质品种,既有宜于生吃的,也有晾干煮熟做枣角子等,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做成熏枣、乌枣、金丝蜜枣、醉枣等枣类食品,红枣已成为“风韵枣都,魅力清涧”的经济支柱产业,当地政府也喊出“枣赢天下”的口号。
除了红枣,放眼清涧,满城都是烙饼煎饼店。清涧烙饼呈圈状并层层叠起的焦黄色面条卷,撕一条薄饼入口,外脆里嫩,清淡醇香,越嚼越有味。清涧煎饼更是状若圆月,晶莹如雪,轻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
一首名诗
清涧县于2013年6月在城东60公里处的高杰村山头,启动高家洼北国风光景区建设。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到达袁家沟村后,当晚下了一场瑞雪。翌日,主席带着随行人员踏着积雪,来到黄河岸边的高家洼塬上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只见静卧脚下的黄河被冰雪所封,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苍茫,皑皑白雪如一件素服,紧紧地包裹着大地。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泽东脚踏高原,居高临下,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他游目骋怀,诗情澎湃,瞬间,一首千古绝唱在胸中油然而生,返回袁家沟村后,一气呵成。如今,一块《沁园春·雪》词碑在苍翠古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伫立此塬,即可放眼欣赏晋陕大峡谷之险峻、黄土高原之雄浑,目前,园内主景“藏雪楼”装修工程已全面完工,主题广场的碑廊、长廊、设备用房已开工建设。
一位大家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出生在清涧石咀驿一个普通农家,幼年和青年时期在这里的艰苦生活,磨砺了他的性格和意志,而黄土地丰彩的人文氛围,也赋予他丰盈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巨著《平凡的世界》,成就了他骄人的文学业绩。
为了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巨匠,清涧县在位于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修建了路遥纪念馆,场馆总占地面积5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馆内展厅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真实诠释了路遥的创作历程,让人领略到路遥一生的创作成就,进一步感受到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品格的独特魅力。
一句民谣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陕北民谣让清涧石板名震四方。清涧县石材资源贮量丰厚,沿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方。迈步清涧县城,你会看到街道路面一律用方整的青石板铺地,铺墙,既清洁又美观。这石板亦可以盖房砌窑面,做石案、灶台、石桌、石磨石碾等生活用具,甚至能雕刻成精美的石板画,清涧人将石板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无愧“石板之乡”美誉。
一条大河
在清涧县城东四十五公里处的玉家河镇赵家畔村东南角,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360度的大弯,远眺其景甚为壮观。该弯形状圆满,东西连接,宛如葫芦状,称做太极湾,也叫乾坤湾。悬崖峻石边上的寡妇坪,残败的古庙隐藏着一个关于晋代寡妇望夫建庙的动人传说。其对面悬崖峭壁上坐落着净音寺(十王殿),据《道光县志》载寺庙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明清二代都有较大规模的扩建。目前黄河太极湾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商业店铺、餐厅、公共卫生间和南广场碑廊休闲区的建设。
距县城东45公里处无定河、黄河交汇处盆地上,有个王宿里民俗文化村。全村有枣林1800亩,有千年以上、枝茂果盛的枣树120多棵,是红枣最佳优生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闯王李自成曾先后在此居住过,故名王宿里。明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转战晋陕,在此地扎寨。由于连日行军征战,人困马乏,闯王便在石崖下一块大石头上露宿。为驱赶成群的蚊子飞来叮咬,闯王就命身边的士兵在石头周围燃起艾草辫子,方才安睡。从此以后,大石头上就没有了蚊子。人们就称这块大石头“无蚊石”。自然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黄土高原枣乡景观与无定河绕村而流奇妙组合都在此完美融合。而屹立在断壁残垣的唐王寨,依旧雄气逼人,疑团重重的传说等人一探究竟。
无定河在清涧境内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石山峭壁间左冲右突,鬼使神差般地“画出”一条大鱼。远远望去,覆盖在“鱼儿”脊背上的枣林遒劲挺拔,当地称此“鱼儿峁”。其所在的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弥补了榆林市尚无地质公园的空白。河流、山峦、枣林所形成的鱼儿峁,是枣乡一道奇特而亮丽的风景!
煎饼、烙饼、枣角子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美食,路遥纪念馆、魁星楼、笔架山生态公园、县城夜景、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鱼儿峁、黄河母亲峰等星罗棋布的景观,以及豪放酣畅的道情、悠扬委婉的民歌、彪悍刚劲的秧歌、细腻秀美的剪纸,都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枣乡”大地的独有魅力。在盘点自身优势时,清涧县把旅游业放在显著位置。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支撑和灵魂,只有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给“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才能真正成就文化旅游产业,而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正是清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