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辛酉到丁酉,凤凰飞走了。”在2月1日的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平台,有网友留下这样一条让人内心充满悲恸的留言。这只凤凰,就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2017年2月1日12时50分,霍松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
霍松林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一生只做三件事,他把每一件都做到了极致。
甘肃天水琥珀乡一带,渭河自甘谷东川蜿蜒而来,直入两山之间的峡口,悬崖百尺,飞流直泻,十分壮观,此间有一叫霍家川的村庄。1921年9月29日,享誉当代学坛的霍松林先生诞生于这个小山村的秀才家中。
读书:中学时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买
霍松林的父亲霍众特是其启蒙老师。霍父幼年放羊,13岁开始读书,16岁考取秀才,又入陇南书院深造。废科举后回到老家,一边行医,一边种地。因不满于当时“大狗叫,小狗跳”的小学教育,决定亲自在家中按传统方式教儿子读书。从两岁多开始,霍松林在通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认了几百个常用字后,便熟读“四书”、“五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子史精华》和关学大儒张载的《西铭》等。与此同时,亦认真练字,从描红到看帖、临帖,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又学习写短文,对对子,讲平仄,作歌行。至十二岁时,已跟父亲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十二岁后,他走出家门,直升天水新阳完小四年级学习,接受现代教育。初中报考当时陇南十四县的唯一省立中学天水中学,发榜时名列前茅。这是入学后第一次作文,题目是《寄抗日将士的慰问信》。他第一个交卷,老师看完后连连叫绝,立即将稿子送到《陇南日报》,该报第二天就在重要位置上发表。当时正值抗战初期,沦陷区的文化人和失学青年来天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珍藏的好书廉价出售。霍松林如鱼得水,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到外国文学作品,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买,把为《陇南日报》写专栏领到的稿费,统统用来买书。与此同时,由于家境清寒,交不起学生食堂的伙食费,霍松林只能从离校80里外的家中背米面、木柴来,自己烧饭吃。
霍松林高中报考的是天水国立五中。高中三年里,他受教于吴梅、黄侃等国学大师的高足薄坚石老师,从其学习中国文学源流课程;受教于曾、祖、父三代高甲的宿儒陈前三老师,从其学习《诗》《易》《左传》及清诗等课程。刚上高中,他即反复阅读了钱基博的《国学概论》和章太炎的《国故论衡》,于国学有所了解,进而博览了文史哲方面的相关著作。在创作方面,除写旧体诗和散文外,亦写新诗,并受《陇南日报》之聘,主编其文艺副刊《风铎》。
1945年7月,霍松林赴兰州参加高考。8月下旬,他先后收到好几位在兰州等待看榜的同学好友祝贺他名登榜首的来信。原来,当时各个大学的录取名单都要登报。在兰州考区,中央大学的录取名单列在报纸之首,中文系的录取名单又列在中大之首,而他在中文系的录取名单中又“名列第一”,还被政治大学法政系也同时录取。但他最终选择了中央大学入学。
霍先生在中央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从胡小石先生学《楚辞》,从朱东润先生学中国文学史,从罗根泽先生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从徐澄宇先生学《庄子》,从伍俶傥先生学《文心雕龙》,从吕叔湘先生学欧洲文艺思潮,从张世禄、吴世昌先生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从任辟疆先生学目录学,又分别从汪辟疆、陈匪石、卢冀野三先生学诗、词、曲。
就诗词曲创作而言,霍先生在当时文坛上已崭露头角,先后于《中央日报·泱泱》《和平日报·今代诗坛》《陇铎》等报刊发表了大量诗词曲作品。南京的青溪诗社和白门雅集,都邀请他参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主持的“丁亥九日紫金山登高”,与会名流七十余人,霍先生在其中最为年轻,却因为一首五古长篇《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简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得六十韵》而才惊四座。该诗其后在《中央日报·泱泱》上发表。
教书:大学讲坛什么课缺人就教什么课
1949年9月,霍先生大学毕业后,曾在重庆南林文法学院中文系任讲师半年。其间,与该系助教胡主佑女士喜结伉俪。1951年2月,霍先生应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之聘,任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同年八月,胡主佑女士亦接到西北大学兼任讲师聘书。1952年寒假,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搬到西安南郊独立办学,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1年1月,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命名陕西师范大学。自此,霍先生与胡主佑女士一起,在陕西师范大学的讲坛上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执教生涯。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的办学处于调整、改革阶段。高校文科虽要求开设新课,用新观点教学,但并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更没有新教材和教学大纲,连新参考书也几近于无。做为青年教师,霍先生同时接受了开设三门新课文艺学、现代诗歌和现代文学史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他硬是“从头学起”,从头学习马恩和毛泽东著作,从头搜集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甚至从古文论中汲取营养,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拟出框架,编写讲稿。在课堂上讲授时,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50年代中期后,学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调整,因教学需要,霍先生又重新回到古典文学教学岗位,并被任命为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在抓好教研室全体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从1956年7月到1965年秋,霍松林先生作为教研室主任,什么课缺人就教什么课,元明清文学、唐宋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古代文论都教过多遍,且均深受学生们欢迎。1961年,霍先生曾应学生强烈要求,为本科四年级八个班的学生授课一学期。最后一堂下课前,学生们全场起立,鼓掌达五分钟之久。
“文革”十年,霍先生因主张形象思维,1966年4月遭到《红旗》杂志点名批判,经受了巨大冲击,被剥夺了教学和科研的权利。但粉碎“四人帮”,1979年初至1982年暑假前,霍先生则又重新登上讲台,先后给中文系助教班讲授唐宋文学,为中文系毕业班讲授选修课中国历代韵文、中国历代散文和杜甫近体诗研究。粗略计算,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数十年间,霍先生所亲授过的学生数以千计,称得上桃李满天下!
1979年秋,霍先生面向西北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此后便面向全国招生。从1978年起,霍先生开始专门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时,霍先生始终坚持“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培养目标。自1979年以来,霍松林先生先后指导过二十多位硕士,七十多位博士、博士后,以及三十多位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日后,这些学有所成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学界被誉为“霍家军”,如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孙明君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尚永亮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教授、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学报主编徐子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康震教授等。正因为如此,霍先生曾先后获得过“陕西省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教育桂冠。
写书:著述三十余种,主编四十余种
早在上高中时,霍先生即曾用文言撰写《易》学论文,受到老师的赞赏。上大学时,即正式开始研究事业,写下过一系列的杜甫研究论文,并先后在《中央日报·泱泱》上发表。
20世纪50年代,他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始执教,始终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如在1953年,其撰写的文艺学讲稿被选为全国高校交流讲义,被不少大学采用。1954年,又被选为函授教材,经过进一步修改,铅印流传。1957年,学校因供不应求,遂推荐给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冠名为《文艺学概论》。这部书的初版印数,即达4万6千7百册,这在当时已是一个很庞大的印刷数字!在这部书中,霍先生对文学的对象、形象、典型、人民性、民族性和文学的种类及创作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1955年,霍先生为讲好元曲的代表作《西厢记》,先考查其各种版本和书中难解的方言俗语,写成《评新版〈西厢记〉的版本和注释》一文,接着完成了《西厢记简说》一书。1984年又校点了元稹的《莺莺传》、李绅的《莺莺歌》、秦观的《调笑转踏·莺莺》、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李日华的《南西厢记》、陆采的《南西厢记》、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编为一册,冠以长篇《前言》,题名《西厢汇编》。
唐宋文学方面,他先后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如《评<谈白居易的写作方法>》一文,针对建国初认为“卒章显其志”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基本写作方法的流行观点,指出“卒章显其志”并不是白居易成功的“写作方法”,而是其部分“讽喻诗”的败笔。此文一出,在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论唐人小赋》一文,扭转了昔人不重唐赋的观念,阐发了唐赋的成就。此文发表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座谈新版唐代文学史时,特意指出,当初编写唐代文学史时未列专章论述唐赋,是一个失误!
在古代文论研究领域,霍先生的研究成果也极为丰硕。20世纪60年代,在讲授古文论课程时,他即对《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说诗晬语》四种诗论专著进行了重点研究。先作校勘、标点、注释,然后撰写了《王若虚反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滹南诗话>》等一系列论文。有专家指出:“我国学术界对《原诗》等的研究,是从霍松林先生的校注本问世之后开始起步的。”
此后,他还撰写了相当一批古文论方面的论文,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提倡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优良传统》等,对古典诗论的研究有所开拓。与此同时,又受国家教委委托,先后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和《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被全国多所高校文论课程采用。为给古文论研究者提供方便,还精心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
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唐诗鉴赏辞典》,霍先生是领衔撰稿人之一,并为其撰写五十余篇文章。该辞典曾重印数十次,总计发行一百万册以上,成为罕见的畅销书,并从而推动了全国性的“鉴赏热”,自此各类鉴赏辞典大量出现。1984年,霍先生将多年来所写的近百篇鉴赏文章编为一集,题为《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霍先生在鉴赏学方面的权威地位,此后他曾担任过《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辞赋大辞典》《元曲精华》等多部辞典的主编工作。
还特别应当提出的是,霍先生不但先后著述三十余种,主编四十余种,作为中文学科带头人,霍先生还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国家文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的申报和批准发挥了关键作用,是这“一点一地”的奠基人。鉴于先生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和建设作出的贡献,2014年10月10日陕西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校方决定授予霍先生“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奖励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该校70年校史上的唯一一人。当他获悉校方的这一决定后,提出用其中的一半50万元设立“霍松林国学奖学金”,以奖掖后人,弘扬学术,充分显示出先生的高风亮节。
书香之家:一门十教授、五博导
霍先生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书香家庭。霍先生的夫人胡主佑教授,1949年大学毕业后即任南林文法学院助教。1951年8月,应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之聘,任该校师范学院讲师。1952年起,在西安师范学院即陕西师大前身的中文系执教,曾为学生讲授过文选及习作、教材教法、文艺学概论等多门课程,还与霍先生一起完成过多种科研著述。霍先生的三子一女及其配偶,也都学有所长,一门十教授、五博导,人称“教授之家”。
现在举国上下皆重家风。所谓家风,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家风的不坠。从三国蜀汉诸葛亮的《诫子书》,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再到明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格言》,莫不如此。提起霍先生的“教授之家”,人们无不赞叹地说:“好一个书香门第!”而霍先生家风清正、言传身教的作用,于此也得到彰显。从修身、齐家,到“以文传道,以文化人”,霍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令人们尊敬的全国名师!综合自《天水日报》
(原文标题《霍松林为往圣继绝学的国学泰斗》,此处刊登有较大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