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西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曾荣获首届中国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金奖、长安杯中国画大奖赛铜奖、陕西省首届美术创作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院校美术大赛教师组二等奖、文化部青年美术家提名奖、丝绸之路国际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第二届全国校园培养优秀人才突出贡献一等奖、陕西省德艺双馨优秀教师、陕西省级《人物速写》精品课主持,多次荣获西安美院毕业创作教学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曾参加第二届长安论坛及全国写意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水墨名家作品展、《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纪念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画农民工主题作品邀请展、第九届国际当代艺术———水墨名家邀请展等,出版个人画集7册。曾出访法国、德国、芬兰、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地,进行考察交流和举办画展。
《丝路情歌》: 这幅作品是借用藏族素材表达夫人、女儿与我的亲情,是一种内心的感知与思想,是西部人物造型与西部文化相结合而生发出的一种迷离、温暖的整体意韵。通过对素材人物的删减和提炼最终达到自己心中需要的造型认知感。人物形态更多是在深入调整中所需要的主观推敲与提炼,是将自然之形化为艺术之形的深刻方式。
远方的白马,是一种象征和祝福,背景通过似山非山、似水非水的处理形成无限抽象的感觉,使画面营造出一种温馨温暖的氛围。山水的处理也喻示着女人的世界中男人的力量和担当。
《母亲河》: 四条屏组画有点类似于《丝路情歌》的创作思路。都是历经反复推敲完成的,还可以有更多视觉效果,需要时间去逐一实现,《母亲河》表现了西部的渊源感、地域的沧桑感,强化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和母性的伟大。
《高原三月》: 三月高原,雪线之上洁白纯净,空澄无际;藏女迎面走来,宁静坦然。淡墨的风影映在脸上,融入身形,素心无尘。这幅画是我2016年的纯笔墨作品,彰显这一阶段对笔墨的诠释和表达。图式超越了风情的再现,彰显精神的建构,不囿图像本体的真实,强化主观意念的注入,将自然高原的现实生活,化为精神高原的主体存在,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境相。
《雾霾》: 新年伊始,《雾霾》系列作品应运而生,是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呈现出内心的状态,是空灵精神状态的感悟和表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道理等同于画面。一个墨点、一个人形会推着你生发第二个人,继而三个、四个,随着画面整体的需要可以达到无限的丰富意韵而不重复、不单调,又具有本质的内涵。
2017大吉图 艺术诞生于自然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体现了由内而外且自然而然生发的一种力量,一种冥冥中的感召和驱使的涌动劲儿,一种放空心绪沉寂在艺术殿堂的静穆状态和这种状态下所进行的深层次钻研与探索。我曾久久沉浸于这样一种状态,甚至为了不断充实这种状态,累计飞行数十万公里,只为亲眼目睹艺术真迹。
多年来,我记录了数万字的心得笔记,包括对现当代西方美术与中国美术现状差异与同构的思考和个体案例的深入研究,还有各种对比之下获得的很多有趣变化,梳理出自己的观点、观念,以及对艺术纵深的认识和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还包括对中国人物画造型与笔墨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融合、理解与把握等。所有收获都来自于自然而然生成的内在动力,让我渐进式地不断攀登新的高度,犹如在山谷迷雾中找到了温暖的方向。
今天大家看到的作品都是我近一年来的新作,基本上反映了我的艺术轨迹和多角度持续追求的方向,以及阶段性思考成果。
拥抱大师汲取力量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攀登者,一直处于爬山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又不断涌动出一种力量,一种在不断充电中获取的力量。
近年来,数次访欧赴美,游学、考察、交流是我最大最直接的收获。以巴黎为轴心遍访欧洲重要大大小小的美术博物馆,面对名家真迹的膜拜、品读、拍照,很多很多次都似有与大师对话的幻觉,这是非常难能的感觉,也是我长时间流连于博物馆的原因。从卢浮宫到奥赛到蓬皮杜,从毕卡索到罗丹到橘园,从德拉克洛瓦到达利博物馆,掠过冬宫到大都会……似有对真人对真迹的一种生命气息的感知、拥抱和穿越。
电视里的人物无法刻下记忆,若在现实中与之交谈拥抱,其形象、思想等等气息会永刻心中,这就是看画册与看真迹的本质不同。触摸大师之真容会得到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似给自己插上了一双飞跃的翅膀。
造型是绘画的根本
造型是根本,整体是生命,细节是灵魂。
被自然美迷惑就容易失去判断而陷入到客观表象之中而难于自拔。很多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真实,感觉、直觉最为重要。
创新不在手上,在思想上。画家的天性被知性取代或埋没而无法回归的确是一种悲哀。从知性再回归到天性上犹如插上了翅膀。有些制作出来的工笔画有着很高的写意品格,很多写意画反而陷入表象的制作之中。手段并非目的。只有当形式与内容、笔墨与形象融为一体时,各自的独立价值才会更高,这是艺术的整体之命。
照相机发明前,画家创造了描摹自然的真实之美,历经数百年并诞生了一批批的写实画家。相机发明之后,艺术的审美又逐渐转化为一种艺术家由内而外的发现和创造,将眼光与人性、心灵和社会结合,得以诞生出一批批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价值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并推动着更大的审美发现与创造。
艺术需要追求极限
创作中需要绝对的投入,好的创作状态自然会忘记固有的习惯方式而沉浸在突破创新的意境之中。从素材中提炼造型、强化感受、大胆取舍。素材只是媒介或激发个人想象力的一种原动力,现实题材作品是这个过程的必需,既不能受客观所限,又要避免过于主观而形成概念。
不能将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变成一种惯性用到创作之中,要寻求各种可能。只有对客观体悟后才会获得恣肆挥洒、痛快淋漓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体现的是想象、生发、无意、无为的一种境界。
创作需要一种极端的思维和勇气,必须达到排除一切干扰和诱惑才可能开启最佳状态。当然,极端式的思维与发现,极端的审美方式和语言都是发现新大陆的可能因素。这种极端状态,可能以失败收尾,但也可能是创新的开端,因此我们需要极端,正能量的极端、开启先河的极端。
灵感与基本功缺一不可
作为教师,我能感悟每一位学生内心状态,我倡导技术和艺术两条腿同步并行的教学主张。对于创作的灵感而言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积累而非套路。当下的西方美术教育偏重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挖掘,却忽略了技术性或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这是他们的短板,当然也是西方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未必适合中国的学子,不应盲目效仿,更不能盲目跟风留学。国内的优势和资源是打基础的好地方,也是当下西方学子源源不断来中国留学的原因,打好基础和视野开阔之后再飞翔大洋彼岸,追求质的飞跃最为现实。
2017新年到来预示着一个更大时代的开始,无论你是否跟随或适应都无法逃避。时间是强有力的推进剂,谁也逆行不了。艺术就是修行,对于自己和这个时代都是一种滋养。艺术家要敢于丢弃,才会有持续的创造,清醒地认知自我,才能认知时代和超越时代,并创作出跨越时代特征和无愧于时代意韵的好作品,艺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