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20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2016年新发现:
凤雏建筑群主人或为周王
凤雏建筑群主人或为周王
  发掘区航拍凤雏建筑群
凤雏南条状夯土发掘区航拍(上)和近景(下)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3000多年前,关中平原的西部,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居民。古公亶父,赶着他的马,和夫人姜氏顺着西水岸,找到了这片肥美的土地,从此定居下来。他们安居乐业,苦菜吃起来都像糖一样。挖沟修田,建造庙宇,营造城郭……他们开启了周文化的篇章。
  2017年1月1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过去一年周原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凤雏建筑群和疑似北城墙的两处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推断出其使用者可能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统治者。 

  凤雏建筑群的基本格局显现
  周原遗址是西周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邑遗址,它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大型的古遗址。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周原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遗迹被历史保留下来。凤雏建筑群F6位于周原遗址西周早期遗存分布的中心位置,于1976年发掘的凤雏甲组基址以东33米处。
  凤雏建筑群F6的基本格局为东部是一处大型院落,西部是一处小型院落。西部小型院落的四周均为夯土,形成一处小型的“四合院”式建筑,西部小型院落的东部夯土实即东部大型院落的西部夯土。东部大型院落的四周均有夯土环绕,北部的夯土属于相对独立的一块长条形夯土。东部大型院落东侧夯土呈长条形,向南延伸与院落南部的夯土相连。在东侧夯土的东南边缘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散水,在东部夯土中部内侧也保留有一处散水的拐角,可能是东部大型院落的东南角。在东部大型院落的南侧发现一处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夯土,其上发现一处“倒凹字形”夯土墙,夯土墙以内的夯土之下发现一层烧土面。 

  建筑群显示西周对商文化的学习、继承
  在建筑西北部发现有一片烧土分布区,应是建筑废弃年代的文化堆积,在建筑东南角处发现一处被建筑打破的灰坑。根据现有出土陶器的时代特征初步判断,该建筑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
  作为凤雏建筑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凤雏甲组、乙组、F3和F6的建筑风格、方向、时代都保持一致,且三者的组合为目前周原遗址早期范围内面积最大者,因此其使用者可能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统治者。各个建筑的整体风格都为商式,即每组院落都是由建筑封闭而成的,与中期的召陈建筑群和中晚期的齐镇——云塘建筑群由围墙封闭起来不同,恰好表明了西周初期对商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和中期以后的创新。
  凤雏南的西周早期夯土带目前仅发现一道,夯土带与凤雏建筑群相距仅百米,二者之间的联系可能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早期聚落的政治中心,并可能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平王东迁之时。就目前的发现来看,贺家北区域可能一直是周王室所在地,这就为考古工作者重新理解凤雏建筑群、各组建筑和甲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背景。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