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陕,却钻进了澡堂,还要在路上扔零钱,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979年,新中国开国元勋叶剑英来陕时,因为什么原因而没能再去延安看一看?
邰宗武曾先后为董必武、叶剑英、习仲勋等数十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过照。他的镜头还记录了100多位外国总统、总理、议长以及国际友人来陕的影像。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的老摄影家邰宗武,揭秘这些名人背后的故事。
他与非遗传人“只差一步”
邰宗武现居住在西安市菊花园的陕报老家属院内。1月9日,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老人早早地守在小区门口,怕记者找不到。老人的住房面积不大,简单的几件老式家具摆得井井有条。客厅的一张写字台上,除一盏颇具时代韵味的绿色台灯外,还放有一枚放大镜和老人正在校对中的《历史的见证》一书,书里还夹有几张老人修改的便签。
老人说他之前也出过一本画册,但当时没经验,书里每一个人物只有一张照片,不能完整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很是遗憾。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老一辈摄影艺术家吴印咸说:“小邰,你要坚持搞这个,不能因为苦就不搞了,搞下来就有成绩了。”
老人翻着手中的书稿,介绍到书里主要记录了当时国家领导人来陕和外国元首访陕的历史事件和陕西各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工农业建设,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珍贵资料。
过去和他同屋住过的一个记者曾说:“老邰一辈子不管多么苦多么累,有时一个冷馍、一根生葱、一杯开水就是一顿饭,没听过他说过一个累字,喊过一声苦。”老人复述时再三强调自己是农村出去的,没觉得有啥。若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也许很难见到这本书。但老人还是很谦虚,说这是他碰到的机遇不一样。比如上世纪80年代,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让许多外国领导人闻名而至,他才有幸拍到很多珍贵画面。
邰宗武1934年10月出生于陕西凤翔的木版年画世家。现在著名的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正是邰宗武的本家侄子。老人说他从小就跟着家里学做木版年画,13岁时洒金、套色等工艺他就都会做了。然而这条路没有走下去,后来却拿起相机,从事专业摄影工作。起初他调到延安县档案馆工作,整理党中央撤离延安时留下的文件和资料。一次陪摄影大师吴印咸(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摄影师)采访,陕北的山梁沟峁都被摄进镜头。邰宗武被摄影的特殊魅力和吴老的敬业精神及摄影技艺所感染,也因为要及时完成党中央在陕北活动的历史档案陈列的光荣任务,在组织的派遣下,他跨进了摄影的门槛,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叶剑英老年心愿未实现
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邰宗武曾先后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叶剑英、胡耀邦、李先念、彭真、王震、邓颖超、习仲勋等,以及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过照,为他们在陕西留下了精彩瞬间。
1959年3月,叶剑英委员长视察延安,邰宗武被组织上派去做现场采访。在采访中叶老接见了延安干部,之后他拍摄了叶老与延安干部的合影。并将这张合影放大挂在墙上,以警示自己要永远保持延安艰苦奋斗的作风。
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又来陕西考察工作。先后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半坡博物馆、临潼兵马俑、华清池等地参观。第三天早餐后,叶老坐在宾馆花园旁边晒太阳。邰宗武背着相机走上前去向叶老打招呼:“叶老您早上好。”叶老说:“你也好。”叶老平易近人的笑容使他紧张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便凑上前去与叶老攀谈。当叶老得知他是陕西日报记者时,便问他去没去过延安采访,还表示自己此次来陕西的目的主要想回延安,“阔别20年了,总想再回延安看看,想最后一次回延安,看看我半山上的办公小楼房。”叶老说。正好在延安工作过将近20年的邰宗武给叶老讲起了延安的变化:“我对延安各方面比较熟悉,如今延安变化可大了,绿化成林,高楼大厦一栋挨一栋,大街小巷的改建重修也面貌全新了。叶老您回去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延安县委大院拆了,盖起了大楼,修建了红色革命纪念馆和第二座延河大桥。就是您的办公室在半山上没动,还能认出来。”听到自己的办公室还在,叶老望着他笑了。
但由于当时延安没有通火车,也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无法在延安降落,加之叶老当时年岁已高,禁不起长途汽车的颠簸,最终没能够回到延安,再去看一看他曾经办公的地方。讲到这里,邰宗武老人眼里满是泪光,为叶老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而遗憾、难过。
英国元帅延安访问闯澡堂
此外,他的镜头还拍下了100多位外国总统、总理、议长以及国际友人的影像。其代表作有《越南胡志明主席在延安》、《丹麦首相游华清池》、《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西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陕西》、《芬兰总统在西安吃羊肉泡馍》、《印尼总统参观兵马俑》等。
1961年,英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到延安来访问,住在延安南关的原西北局的招待所。当时在延安,这可能是最好的住处了。“陕报叫我去采访。上级规定不准给蒙哥马利拍照片,但可以跟着看。当时咱没经验么,听领导说不能拍就不拍,就老老实实跟着,不敢照一张。其实照了,也没啥。怪咱这人太老实咧!”走到南关一个澡堂子前,蒙哥马利问这是干啥的,随从说是浴池后,蒙哥马利话都没说就钻进去了。当时国外都传中国人吃不饱饭,人都瘦得不得了。蒙哥马利要进去看看光身子的中国人到底如何,是不是人们说的那样瘦弱?看后发现延安人身体很棒,并不是西方报道写的那样,回国后还把这件事写到了文章中。“可惜的是,我也跟着他进了澡堂子,但那时没有闪光灯还不要紧,关键是摸不来人家是啥态度,不敢轻易照么。”
后来去延安纪念馆照了合影像。一路上蒙哥马利坚持不坐车,车就在后面一直跟着。当来到延河大桥时,蒙哥马利看到一些放学的小学生,就把许多分分毛毛钱撒到桥上,试探中国人是不是真的从小就“路不拾遗”。不料,小学生见了不仅不拾他的钱,有的还向他挥手表示欢迎。这个事,蒙哥马利也写到他的中国访问记了。“可惜我一直跟着,就不知道把这个照下来,怪我当时没有这个意识。现在想起来就后悔得不行。”
陕北拍摄途中险丧命
除了拍摄政要,他还拍摄了大量生产生活的题材,有当年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有当年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有大生产运动中一把老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地的“气死牛”郝树才,还有长征两万五千里的红军老战士、纺纱女工赵梦桃、植棉能手张秋香、治沙模范牛玉琴,以及许多工人、农民和科技文化工作者。代表作品有《延安人民喜送爱国粮》《延安医务工作者送医到田间》《引水拉沙造良田》《大红枣儿丰收了》《北京知青在延安》以及后来的《选青松》等,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老区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说到牛玉琴,老人不停的说她是真的苦,“那会靖边到处都是沙漠,我是亲眼看到牛玉琴在沙漠里植树造林吃的苦,这种精神很可贵。”
在陕北10多年的采访中,他跑遍了延安和榆林25个县(区)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新闻照片和艺术作品,成为当时活跃于陕北地区的一位知名摄影记者。但是那会陕北交通条件极其落后,下乡交通工具是大卡车,每到冬天,一开车就把人往死里冻。到近处采访就骑自行车。但有一次采访经历很惊险,差点儿让他把命给丢了!
那会米脂有个公社的大队搞治沙很好,邰宗武要去采访大队书记。去的时候在米脂城坐了班车。到大队以后,这个车还要往前走一个乡。而班车三天一趟。司机让他再等上三天再来时才能把他拉回米脂城。
三天后,拍完片子的邰宗武就在路边等车。当时米脂正好要开三干会,车来后,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人,大队支部书记挤上去后车就开了。他就在后面追喊:“张哥!张哥!”(司机姓张)。那个支书在车上也喊:“老张你赶快停,你看那个记者一直在后面跑着呢。”车停下后,他也挤上去,人贴人地走了20多里路。开始下坡时车速突然越来越快,司机猛刹车也不管用,原来是刹车坏了。一车人吓坏了。汽车不停猛朝坡下狂飙,司机准备慢慢靠崖通过摩擦来把车逼停。但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沟,若靠崖,坐在靠崖的一边司机会被挤死,若不靠崖,几十丈的深沟掉下去一车人就都完了。“我就喊,张哥,赶快拉手刹呀!他不理我。我还是喊他你赶紧拉嘛。他才开始拉,一连拉了三四下,车还是猛飙。到了五六下,终于拉住了,速度立即减慢了,又跑了大概有百十米,才慢慢停下了。这是我采访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经历。”
整理老胶片见证历史
翻看老人的书稿,里面有不少短诗,老人说摄影记者是个杂家,要拍也要写。他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这些不能算诗,只是顺口溜。
当问及新闻摄影对他个人意味着什么时,老人说:“在我摄影作品里面,不管采访领导人也好,还是人民群众也罢,我很喜欢抓情绪。尼克松访问西安时,当他从兵马俑馆出来以后,很亲民地站到红旗轿车的踏板上,向群众招手。我赶紧抓住这个精彩的瞬间。我觉得摄影人能跑来跑去见的地方多,见的人也多,人的思想上也能跟着活跃。搞新闻报道摄影其实是非常愉快的事业。”
邰宗武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但身体状况极好的他,仍活跃在他酷爱的摄影事业中。他说,作为新闻记者,任务就是记录好当时那段真实的历史。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延安老区人民的热情和真诚,还有陕北“钱钱饭”、“油馍馍”、“黄馍馍”的香味。现在除丢失的胶片外,他还藏有几箱底片,他还会继续去整理,也会让后人接替保管,因为他知道,这些胶片就是历史,也是历史的见证。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 李明睿/图